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根據央行8月10日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公告顯示,今年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5401億元(人民幣•下同),較6月份少增3797億元,遠低於市場之前6000億至7500億元的預期(見圖)。貸款增速放緩,一方面是因為銀行受限於存貸比率,當月新增存款為負增長5006億元,銀行「有心無力」;另一方面,地方投資已經降至了10年來的最低水平,有效信貸需求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在7月31日的政治局會議上中央首次提出「保持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這在當前「穩增長」的大背景下,無疑具有明顯的信號意義。為應對連續6個季度經濟增速下滑的現象,今年以來央行加大了貨幣政策的微調力度,先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兩次下調基準利率,並於公開市場連續6周啟動逆回購操作,通過向銀行提供充裕的流動性、降低市場利率,達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拉動投資的目的。目前,穩增長已被置於更加重要的位置,貨幣政策穩中趨鬆的態勢正在形成。當前社會總需求尚處於較低水平,與此同時,通脹壓力的消退也為貨幣政策的進一步放鬆提供了空間。下一步央行還會通過繼續出台,諸如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等政策進行適度逆向調節,來對冲不利的外部衝擊,以引導貨幣信貸的適度增長。
但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貨幣政策全面寬鬆的效果再也難以像2009年那般立竿見影。7月份製造業PMI數據為50.1,環比繼續下跌,創出8個月的新低。在第2季度GDP增速降至7.6%之後,如果PMI繼續下行,第3季度GDP增長速度有可能進一步回落,下半年「穩增長」的任務會更加艱巨。
貨幣政策寬鬆效果不彰
實際上,在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較為嚴重的當下,再依賴政府投資和財政貨幣刺激,中國經濟效率很難取得提升。盲目超發貨幣,在實體經濟去庫存化,產能過剩的情况下,超發的貨幣不會進入實體經濟,只會推高物價。縱使GDP可以暫時重回高增長,結構性難題卻始終無法得到拆解。目前,在中國GDP結構中,投資佔比超過了50%,消費所佔比重則在逐年下降,廣義貨幣M2佔GDP之比則逼近200%,如此背景之下,若再重回保投資式增長的老路,只能進一步惡化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之路會更加艱難。在這個時候,更應該放手處理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性痼疾,糾正失衡的中國宏觀經濟現狀。
首先要解決民間投資意願低下,投資空間缺失的問題。唯有這樣,才能實現銀行信貸資金的高效配置,使信貸資金流向具有創新能力高效率的民營企業。下調基準利率等放鬆信貸的政策刺激的着力點過於依賴財政貨幣的數量擴張,制度變革、市場化疏導工作則進步遲緩。比如金融改革雖然在溫州開始試點,但是並未有較大的實質性進展。再比如「新36條」(鼓勵民間投資)頒布兩年多以來,至今依然只是停留在紙面,民間資本顯然還沒有看到重回實體經濟的大好機會。結構性問題不解決,盲目依靠利率槓桿進行調控,並不能將經濟從下滑的頹勢中解救出來。具體操作上可以考慮將大量的財政盈餘用於彌補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欠帳,逐步向民間投資開放一切可以賺錢的領域。其次要提高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程度。雖然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在高喊啟動內需、拉動消費,但實質性措施甚少。這其中,大幅度減稅的效果會比較明顯。目前正在推行的營業稅改革增值稅改革,為接下來更大幅度的減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郭田勇/王昊
中央財經大學 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
在7月31日的政治局會議上中央首次提出「保持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這在當前「穩增長」的大背景下,無疑具有明顯的信號意義。為應對連續6個季度經濟增速下滑的現象,今年以來央行加大了貨幣政策的微調力度,先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兩次下調基準利率,並於公開市場連續6周啟動逆回購操作,通過向銀行提供充裕的流動性、降低市場利率,達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拉動投資的目的。目前,穩增長已被置於更加重要的位置,貨幣政策穩中趨鬆的態勢正在形成。當前社會總需求尚處於較低水平,與此同時,通脹壓力的消退也為貨幣政策的進一步放鬆提供了空間。下一步央行還會通過繼續出台,諸如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等政策進行適度逆向調節,來對冲不利的外部衝擊,以引導貨幣信貸的適度增長。
但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貨幣政策全面寬鬆的效果再也難以像2009年那般立竿見影。7月份製造業PMI數據為50.1,環比繼續下跌,創出8個月的新低。在第2季度GDP增速降至7.6%之後,如果PMI繼續下行,第3季度GDP增長速度有可能進一步回落,下半年「穩增長」的任務會更加艱巨。
貨幣政策寬鬆效果不彰
實際上,在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較為嚴重的當下,再依賴政府投資和財政貨幣刺激,中國經濟效率很難取得提升。盲目超發貨幣,在實體經濟去庫存化,產能過剩的情况下,超發的貨幣不會進入實體經濟,只會推高物價。縱使GDP可以暫時重回高增長,結構性難題卻始終無法得到拆解。目前,在中國GDP結構中,投資佔比超過了50%,消費所佔比重則在逐年下降,廣義貨幣M2佔GDP之比則逼近200%,如此背景之下,若再重回保投資式增長的老路,只能進一步惡化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之路會更加艱難。在這個時候,更應該放手處理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性痼疾,糾正失衡的中國宏觀經濟現狀。
首先要解決民間投資意願低下,投資空間缺失的問題。唯有這樣,才能實現銀行信貸資金的高效配置,使信貸資金流向具有創新能力高效率的民營企業。下調基準利率等放鬆信貸的政策刺激的着力點過於依賴財政貨幣的數量擴張,制度變革、市場化疏導工作則進步遲緩。比如金融改革雖然在溫州開始試點,但是並未有較大的實質性進展。再比如「新36條」(鼓勵民間投資)頒布兩年多以來,至今依然只是停留在紙面,民間資本顯然還沒有看到重回實體經濟的大好機會。結構性問題不解決,盲目依靠利率槓桿進行調控,並不能將經濟從下滑的頹勢中解救出來。具體操作上可以考慮將大量的財政盈餘用於彌補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欠帳,逐步向民間投資開放一切可以賺錢的領域。其次要提高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程度。雖然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在高喊啟動內需、拉動消費,但實質性措施甚少。這其中,大幅度減稅的效果會比較明顯。目前正在推行的營業稅改革增值稅改革,為接下來更大幅度的減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郭田勇/王昊
中央財經大學 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