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單親住親友家 孩子缺安全感(7-10歲)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15日 06:35
2012年08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姨甥今年10月便10歲了,是個單親小孩,跟外公、外婆、舅父及我同住。小四時試過沒有抄家課冊,回家我問他有沒有功課,他答沒有,後來看到老師在家課冊寫他欠交家課,此後,他經常說謊,但外婆經常維護包庇他,不知道為何他會變成這樣,應該如何教導他?


這孩子和分離父母的關係如何呢?不少面對父母離異的孩子都會有罪惡感,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好以致父母不要他;另外,他現時只和親友住,會有強烈寄人籬下的感覺,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由於缺乏安全感,他一面會刻意討好能夠依附的人,也很容易鑽入牛角尖懷疑別人嫌棄他。在這矛盾的陰霾下,出現行為問題在所難免,教養他的確要花很大的耐性和包容。


「細仔」適應需較多協助

他屬於班上的「細仔」,也是說他適應新學年時,需要多點協助,他的行為問題由小四那年開始,是否這年大人、學校對他的學習要求提升不少,令他覺得吃力呢?他佯稱沒功課,是否只應付大人的提問,不想自己表現不佳而令大人失望呢?教育孩子要由理解他們入手,而不是要他們遷就我們的想法。


因此,我建議先從孩子的學校着手,和老師、學校社工坦白說明孩子在家裏的問題,了解學校教學要求和孩子在學校學習和社交上的表現,拼湊出孩子的生活全貌,找出教導他的最好方法。


發掘優點 推動改進

另一方面,對孩子的管教,如作息時間、待人接物的態度、做功課和玩耍的安排等,大人最好有共識。只顧各說各話,小孩就會找到機會鑽洞子。這孩子被說得滿是問題,但他的好處、優點在哪裏呢?稱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比起批評他做錯、做得差,更能推動他改進。努力改善和他的溝通,比只追求成績更重要。


資料提供﹕兒童教育輔導員(註冊社工)馮敬詩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