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父母學堂﹕撫平孩子心理創傷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15日 06:35
2012年08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欣欣上月橫過馬路時遇上交通意外,雖然沒受傷,但自事件發生後,欣欣變得容易受驚不安,處處依附大人,晚上更噩夢連連,令父母憂心不已。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不幸直接親身經歷,或透過間接渠道得悉一些創傷事件,例如意外或災禍等,無論在身體、行為或情緒上都可能出現種種的壓力反應,這些短期的創傷反應實屬正常,因為創傷事件的發生,不單使孩子感到身心受威脅,亦同時動搖了他們對周遭事物的控制感。


孩子可能透過以下的情緒及行為表達有關的創傷壓力反應:

.精神過敏的表現﹕容易感到驚恐不安、哭鬧及發脾氣

.腦海中重複出現創傷事件相關的影像或回憶,警覺性增強

.迴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活動、地點、思想及感覺

.顯得依賴大人及害怕獨處

.發噩夢及睡眠失調

.對平日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例如餘閒活動、遊戲等

.難以專注,心神恍惚,學習表現倒退

.倒退性行為,例如:尿牀、吸啜手指

不要低估孩子抗逆力

孩子的壓力反應因應年紀而有所不同,就算他們未有出現這些反應,也並非不正常的表現。事實上,孩子的抗逆和適應能力很高,在一般情况下,例如親人離世等,大部分都能在數星期內復元。在這段期間,他們要是能維持生活的常規,包括﹕上學、參加閒餘及娛樂活動,與家人保持溝通,將有助走出創傷夢魘,逐步重獲安穩的感覺。


鼓勵誘導 給予孩子安全感

適當的情緒表達對協助孩子紓緩創傷事件帶來的負面情緒尤其重要。父母不妨多鼓勵誘導孩子以正面的方式,如:遊戲、繪畫、日記或唱遊等,來表達內心感受。並以他們能夠理解的說話,解釋創傷事件是不尋常的事故,强調孩子身處安全環境的信息。


父母應以接納明白的態度,理解他們的不安及困擾,不應強迫他們即時堅強振作或收拾心情。如果發現孩子在事件發生一段時間後,仍表現逃避驚恐等過度反應,或持續對他們造成嚴重困擾,父母便應盡快為他們尋求專業的協助。


聖基道兒童院

作者為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牀心理學家

陸詠詩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