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編按:本文提及電影內容,未入場的讀者請留意。)
打正港產片旗號的《低俗喜劇》上映5日,勁收800萬元,票房勝過同期上映的中西大片,成為一時話題。鬼才導演彭浩翔連同一眾演員頻頻「現身」戲院現場「謝票」,儼然一場文化運動。想不到,今天連推廣一齣商業電影,也得當成社會運動般搞法,觀眾隨之消費的不僅是感官娛樂,而且是身分認同。大陸官方不會允許《低俗喜劇》的「低俗」進入內地,情况如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打手槍」的情節被刪掉一樣,而前者更是挑戰低俗極限。
無疑,中港矛盾也波及電影創作人。近年,電影人北上搵「人仔」,港片迷怨聲載道,而今次獨特之處是導演也「鬧埋一份」,通過《低俗喜劇》一吐電影界的冤鬱氣。最精彩莫過於其中一場戲:潦倒香港電影人(杜汶澤飾演)北上找尋投資機會,被廣西投資者(鄭中基飾演)設下「食色性」俱全的「盛宴」招呼,但由於餸菜過度「重口味」而不能下嚥。在一輪觀眾的爆笑聲中,中港矛盾在一席「盛宴」中表露無遺。黑色之處在於那份自我揭露,電影人返大陸拍片,如同被邀出席一場吃不下嚥的「盛宴」一樣,基於投資者口味、難捉摸的內地市場和官方審查,拍出來的也一樣吃不下嚥。
然而「低俗」之外,《低俗喜劇》又為我們帶來什麼呢?任何一個港片迷都能看出,《低俗喜劇》完全不及彭浩翔自己的舊作《買兇拍人》,不及其題材破格、敘事多層指涉和故事深刻,也不像《志明與春嬌》般跟本土香港(談禁煙)那麼貼近。《低俗喜劇》更多的是電影人的夫子自道,再夾雜大量棟篤笑式鹹濕笑話引發共鳴,但目光都離不開自己的肚臍眼,這至少跟導演舊作對比來說是退步了。近年,彭導的志向已放在華語片市場,為了吸收當地文化,他已搬上北京生活,回港也是住酒店而已。《低俗喜劇》固然是香港電影的力挽狂瀾,但其隱憂卻不可不察。也許,香港電影需要另一條出路,甚至不是《低俗喜劇》的模式(所謂低成本也要800萬),但這是另一篇文章的話題了。
打正港產片旗號的《低俗喜劇》上映5日,勁收800萬元,票房勝過同期上映的中西大片,成為一時話題。鬼才導演彭浩翔連同一眾演員頻頻「現身」戲院現場「謝票」,儼然一場文化運動。想不到,今天連推廣一齣商業電影,也得當成社會運動般搞法,觀眾隨之消費的不僅是感官娛樂,而且是身分認同。大陸官方不會允許《低俗喜劇》的「低俗」進入內地,情况如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打手槍」的情節被刪掉一樣,而前者更是挑戰低俗極限。
無疑,中港矛盾也波及電影創作人。近年,電影人北上搵「人仔」,港片迷怨聲載道,而今次獨特之處是導演也「鬧埋一份」,通過《低俗喜劇》一吐電影界的冤鬱氣。最精彩莫過於其中一場戲:潦倒香港電影人(杜汶澤飾演)北上找尋投資機會,被廣西投資者(鄭中基飾演)設下「食色性」俱全的「盛宴」招呼,但由於餸菜過度「重口味」而不能下嚥。在一輪觀眾的爆笑聲中,中港矛盾在一席「盛宴」中表露無遺。黑色之處在於那份自我揭露,電影人返大陸拍片,如同被邀出席一場吃不下嚥的「盛宴」一樣,基於投資者口味、難捉摸的內地市場和官方審查,拍出來的也一樣吃不下嚥。
然而「低俗」之外,《低俗喜劇》又為我們帶來什麼呢?任何一個港片迷都能看出,《低俗喜劇》完全不及彭浩翔自己的舊作《買兇拍人》,不及其題材破格、敘事多層指涉和故事深刻,也不像《志明與春嬌》般跟本土香港(談禁煙)那麼貼近。《低俗喜劇》更多的是電影人的夫子自道,再夾雜大量棟篤笑式鹹濕笑話引發共鳴,但目光都離不開自己的肚臍眼,這至少跟導演舊作對比來說是退步了。近年,彭導的志向已放在華語片市場,為了吸收當地文化,他已搬上北京生活,回港也是住酒店而已。《低俗喜劇》固然是香港電影的力挽狂瀾,但其隱憂卻不可不察。也許,香港電影需要另一條出路,甚至不是《低俗喜劇》的模式(所謂低成本也要800萬),但這是另一篇文章的話題了。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