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周基利﹕人口老化及與長者交談的研究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17日 06:35
2012年08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次想跟讀者談一個較輕鬆、被人忽略,但又值得正視的問題。未來30年,本港人口將急速老化,如何面對這挑戰是政府和整個社會都應該非常關心的課題。當我們和幼童交談的時候,我們會將音調提高、誇張自己的表情,用疊字、簡單詞彙、叫親暱的名或「花名」等等。這些交談的方式稱之謂嬰兒交談(babyspeak)。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原來我們都會用這種方式與長者交談,學術界稱為「長者交談」(elderspeak)。


外國研究顯示,這種「長者交談」有可能源自年輕人對長者的輕視,認為他們的能力已大不如前,甚至如小朋友一樣,所以便用與幼童交談的方式跟他們交談。外國研究亦發現長者並不喜歡這種交談方式,而且這種交談的方式亦帶來種種的壞影響。「長者交談」會令長者自尊感下降,增加他們抑鬱的情緒,更會令他們不願與人交往,甚至令他們有依賴的心態和行為。對於一些在院舍居住而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來說,「長者交談」更可能使他們不願意接受院舍員工的照顧,令他們得不到最好的照顧。


香港的「長者交談」

那麼香港的情况又是怎樣的呢?最近筆者的一名碩士生在今年初對這個題目進行了一項研究,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一下結果。研究的目的是想了解「長者交談」在香港院舍的普遍程度和院舍員工為什麼用這種方式跟長者交談。問卷由231名院舍員工自己填寫,他們有九成是女性,超過五成年齡介乎30至50歲、八成都是前線員工。他們有些在政府資助院舍工作,亦有些在私人院舍服務。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院舍員工都用這個「長者交談」的方式與住在院舍的長者說話。九成的受訪者在接觸或服務院友時,會間中或經常將說話的語句放慢、用較簡單易明的語句、和習慣重複一次說話的內容。近五成會用親暱的花名稱謂院友。超過八成受訪者會運用逗孩童式語句(如真醒目、抵惜、乖啦、唔好曳等)與院友溝通。


原因和反省

為什麼院舍員工會用「長者交談」呢?研究發現主要原因似乎有兩個。第一:院舍員工覺得這種交談方式對於與院友溝通有正面作用。多數員工覺得院友的反應是開心的、合作的、被尊重、表現親切和有助改善關係的。第二個原因是他們看到其他員工也是用這方式跟院友溝通的。我們亦透過聚焦小組方式知道大多數院舍員工都不知道外國有關「長者交談」對長者有壞影響的研究結果。今次研究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參與研究的樣本太少、又不是隨機抽取的樣本。而且研究的對象不是院友,所以我們不知道院友怎樣看這種「長者交談」的溝通方式,和這種方式是否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壞的影響,尤其是對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而言。這些都是業界人士和學者需要進行更深入研究的課題,但筆者認為業界確實需要反省到底應否默許甚至鼓勵院舍員工採用這種溝通方式。畢竟長者是成人,他們是否真的需要這種溝通方式?他們究竟是欣然接受抑或是無奈忍受?下一次讀者到銀行時,不妨留意一下櫃位員工是否也採用這種方式與長者顧客溝通。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系副教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