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圍.住記憶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19日 21:35
2012年08月19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如果我說,一條街道會育成一個人的性格,你相信嗎?

尤其是成長之地,每一轉角每棵樹每間小店,盛載的回憶和經歷,都可以是線索,提供了一些蛛絲馬迹,讓你摸索眼前的人。


當日青帶我游走她居住了近30年的大圍時,我不禁有以上感覺。


光是一條積富街,已可拼湊出她過去的生活軌迹如何影響她的現在和未來,人與街道的關係顯然密不可分。


所以我不禁擔心,未來的日子,當大圍的山景和大片天空被商場和屏風樓攻佔後,所培育出的大圍居民,會變成什麼人?

日青絮絮說着,她眼中的大圍點滴。


明明介紹的是積富街,她卻是盡責的導遊,從火車站步出,已沿着大圍道開始訴說﹕「這是大圍最主要的街道,以往所有事情都在大街發生,如最好吃的食肆、小店,最好的事物都在大街找到,小時候買光酥餅,都只來這兒。」但眼前的大圍道,滿是連鎖商戶﹕「以前的商店要是位於後街,心理上會覺得質素較差,那兒又多狗屎,不太想去,但近年租金貴,好的東西都搬到後面去。」


好店舖大街搬後街

她着我看看火車站上蓋尚且開闊的天空,手指劃出將建屏風樓的位置﹕「大圍已經太多人,這街道才剛拓闊了,僅僅夠行人走動,難以想像將來高樓起好,地方怎麼夠用。」她慨嘆,車站附近的位置,近來開了很多商店,「好像被騙了,本身那片地是公家的,好多樹好多草,讓大家泊單車,卻慢慢開出好些店,也不是便民的」。


她再次開步走,分享她熟悉的樓群﹕「富嘉花園以前是街市,後來變成巴士站,所以這邊人流最旺;金禧花園以前是大片田,我從母親的一張照片裏看見,不過我沒印象了,只記得念小學時不停打樁,打完樁剛好念畢小學,田地變成金禧花園。」她邊走邊回憶﹕「商場以前是波樓,不能內進,很神秘,後來多了文具店,我才多逛……」


未拐進積富街,日青已分享了許多從前從前。而她的聲音,只是眾多大圍居民的其中一把。在「反大圍站上蓋建屏風樓關注組」的面書群組,有更多類似的「回首昨日」。城市變遷的爪,一早已向新界地區延伸,只是火未燒到埋身,人們尚不自覺,一旦大型機器開始在眼前轉動,商家露出猙獰面孔,市民才意識到,安居樂業的地方要面臨劇變了,沒有哪處會是例外,即使多不願意都好,即使大圍有一條歷史長達400多年的老圍村「積存圍」。


圍村外樓宇逐圈增高

大圍名字,來自位於積福街及積富街的「積存圍」。它始建於明朝初年兵荒馬亂時,當年許多人從東莞市新安縣逃難來港,散居大圍附近,當中有29名居民,鑑於治安問題,決定團結起來,建圍聚居,讓大家可彼此照應,「積存圍」慢慢成為沙田最大的圍村,故又稱大圍村。今天穿過村內狹窄的小巷,只感到居住環境擠迫,光線欠佳,沒想到縱橫交錯的設計其實是故意的,方便遇到陌生人闖入圍村時,一聲令下,便可圍捕賊人。大圍村是一條多姓村,由原來19姓,演變到現在有14姓原住民聚居,村內以韋姓為最大族,設有祠堂,圍村裏更有侯王宮廟宇,甫進來,有點時空交錯之感。


大圍村尚在,但隨着沙田整區的發展,大圍已變成大規模住宅區。樓宇的高矮隨着圍村對外的距離而一圈圈增高。南北兩邊,是公共屋邨和私人住宅,而以「積」字為名字之首的街道一帶,所建的是六七層高的唐樓,底下大多是食肆。集中在圍村內的,是三層村屋,底層是各式民生小店,如跌打、美容、理髮、文具舖等。由於樓宇密度和高度不高,大圍村一帶環境安靜,以積富街為例,氣氛閒適,至少抬頭可見一片天。晚間時分,餐廳餐桌和食客都移到街上,人聲鼎沸,居民亦會把椅櫈搬出街上乘涼。這片安樂景象,待港鐵聯同發展商在火車沿線興建兩排總共二十幢、每幢平均五十多層的摩天住宅後,還會有嗎?到時,夏夜還會有風嗎?日青對大圍的喜愛,會一樣嗎?


人們總是害怕未知,但這噩夢明明已經做過萬遍,虛幻劇情早被拆穿,說不,難道不應該?

大圍是……童年回憶

日青由出生開始便住在大圍,婚後曾在灣仔生活,後來是吉隆坡,近日回港,從事環保相關工作。一家人在大圍落腳的原因,她很清楚﹕「以前父親住深水埗,在那裏自設工場做小生意,周末時喜歡到郊外玩,尤其愛來大圍飲茶,成家立室時,也挑了這裏。」她父親後來在大圍的工廠設立工場,拍攝當天,日青帶我們到工廠天台取景,遠眺名城,日青笑說自己喜歡大圍﹕「因為這裏是『香港中』呀,方便到極,樓盤廣告如此寫道,哈哈哈!」


滿月酒 鳳凰木 公屋設施

荒謬的推銷手法純屬虛構,但日青在大圍的日子卻是明明白白的,甚至可由滿月酒數起,令搬過無數次家,將舊居樣貌忘得一乾二淨的我,萬般羨慕,且聽﹕「雅苑賓館是我擺滿月酒的地方,本來是酒樓,後來變成旅館,之後沒做……」「這裏的鳳凰木是我兒時認識樹木的第一印象,它真的依着四季改變,落葉、變得光禿、春天出綠葉、盛夏開花,印象很深呢!」「我在美林邨上小學,曾經羨慕小學同學住公屋,覺得有很多設施,有電梯、公共空間,有人大喊磨鉸剪,為什麼私樓沒這些服務?哈哈,整個思維掉轉。」「我最愛合發的雞粥,看到老伯伯煮,甚有風味……」「合發上面,有位舊同學住,她是唯一一個同樣住唐樓的同學,她有養狗,四至五年班時,我們每天都一起放狗,在草堆裏走來走去,與狗追逐,更會走到城門河堤,當然是不被允許的,有次更有男仔搭訕,我記得……」日青還記得很多事,篇幅要是不限,沿着大圍的地貌,大概可以繪出她的一生,但要是變得太急太快,記憶便易於消亡,根也勿能栽種。


空地做乜都好

a)積福街休憩處

積福街休憩處為積富街加了不少分數,因為城市總需要一點綠。但相比打理整齊的現况,大圍居民日青更喜歡舊時﹕「那時的一片空地更好用,可以打羽毛球、踩單車,現在比較美觀,但什麼都不許做。」她上次貪公園地方大,與友結伴做大型手工,發現這裏是小學生聚集,等父母或家傭接放學之地﹕「但這裏不准打球,細路都悶得發慌,見到我做手工便很感興趣,小孩怎能不跑跑跳跳呢?」


吃腸粉捱熱都抵

b)坤記腸粉

日青誠意推介,注意堂食的話,要抵受酷熱天氣。


採訪當天,只見顧客排隊排到路口,已有保證。


收賣習慣之養成

c)流動收賣車

日青自小便幫襯這兩輛流動收賣車;「小時候賣紙的零用錢,可歸自己,我與兄姐會儲起放進鐵罐,既然是自己拎去賣,當然是小孩應得的。」因為從小就被這樣教導,看到貧苦學生要執紙皮過活,日青不以為然﹕「執紙皮是理所當然的,執到一定會拎去賣,難道去堆填?」是日,日青的家裏剛好裝修完畢,她用兩支角鐵,喜孜孜地賣來6元,更嚷着要再來一次。


廢校等待改造中

d)大圍公立學校

積富街給人閒靜之感,某部分原因可能因為這間已荒廢的學校,只見正門前的牌匾,油漆已脫落,但樹木的枝椏卻止不住生長。此址一直吸引日青目光,最近她在網上成立交流平台,供人交換手中不要之物,她幻想借用這地方做貨倉,將環保事業發揚光大的可能性﹕「這裏好靚,不只有瓦頂,玻璃窗能窺見內裏的音樂室、校長室,另一個入口在圍村村內,要是能將此地upcycle,去做upcycling,會是多麼美好?」


重重鎖上的鐵閘內,現在是貓兒的天堂。


40年雞粥功力

e)合發生滾雞粥

沙田雞粥和乳鴿遠近馳名,粥麵店在大圍比比皆是,日青始終認為合發最對胃口。合發自70年代開始營業,陳伯亦有40年的煲粥功力。他一直敬業樂業,店雖然晚上才營業,他卻老早在玻璃窗後打點。晚上重訪叫碗粥,一試,只覺雞件夠滑,粥底清甜,濃稠度恰到好處,店主李先生拍心口保證,這是真正的生滾粥,有不一樣的風味。


老圍村神奇隧道

f)大圍村圍門

積富街旁,正是大圍村的一邊,日青領我拐進村內,當天天氣明明炎熱,但一步進圍村這充滿歷史的拱門,竟覺一陣涼快,或許與拱門以厚實的灰磚砌成有關。此拱門已有400餘年的歷史,相傳當年的村民計劃建圍時,想邀請堪輿師賴布衣勘探風水,但來了一衣衫襤褸的人, 大家都不與他打招呼,其中一位村民過意不去,倒茶予他,他卻拂袖而去,大家料到他可能是賴布衣,低聲下氣去求他指點,被吩咐在茶潑過的地方建圍門,村民照他指示做,門前寫着「積存圍」(大圍村原名)三字。


圍村英雄殿

g)侯王宮

大圍村圍門後面,是侯王宮,供奉着侯王爺、車大元帥和德福土地,還有29名開村的始祖和3名對圍村有貢獻的英雄神位 。侯王宮是大圍村早期的雜姓祠堂和村公所,村中大小爭執都在此處理。1976年大圍村村公所落成,才接手處理村務。侯王誕為農曆6月16日,每年圍村居民都會在此舉辦慶祝活動。


紀念韓信之後

h)韋氏祠堂

大圍村其中一姓村民是韋氏,據傳為韓信後人,韓信被呂后殺害,蕭何命蒯徹藏韓信之子於廣東,隱姓埋名,取韓字的右半部分,改姓韋。中山縣翠薇村、沙田大圍、田心、徑口和西貢沙角尾村的姓韋居民,都是韓信後裔。《沙田區風物誌》如此分析,此祠堂門頂橫匾書了「京兆堂」,兩旁對聯「淮陰世澤」和「京兆家聲」,與韓信大有關連,因韓信是淮陰人。日青也聽說過韋氏宗祠內供奉的神主牌背後,書有「韓」一字,以紀念祖先。


愛種伯伯幽樹一默

i)後巷花園

喜歡種植的鄺伯,是前方百利粥店的店主。


店後的巷子是他跟太太種滿盆栽的小花園,插滿了搶眼的熒光牌,走近一看,都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字句,如鐵樹上,掛了「鐵漢柔情」,黃皮上寫了「樹上了哥」,盡見鄺伯的幽默感。以為他要爭取顧客注意,盆栽卻只為興趣而種,沒想到他愈種,街坊便送他更多。


訪問那天,剛好打完風,鄺伯耐心的重寫熒光卡,他希望路過的人看到不僅開心,也得到一點知識,他分享﹕「種植令我更開心開朗,上了年紀,還有咩做?只望以此心態和方法,令城市少些戾氣,更多祥和。」


文 饒雙宜

圖 尹錦恩

編輯 方曉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