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綠色生活﹕土生土長原生樹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19日 06:35
2012年08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期提到,我們認識的果樹如龍眼、荔枝、芒果等等並非原生果樹,原生果樹,這名字,對住在城市的年輕人來說顯得陌生,上一輩看到它們,卻能娓娓道來它們的故事,在物質貧瘠的年代,在山邊看到這些果樹,人們歡歡喜喜摘來吃,樹葉樹皮還有別的用途。


撇除從人類的價值角度看,屬「自己人」的原生樹擔負起,為本地動物雀鳥提供糧食的重任,也為提高生態多樣性擔當着重要角色,不容忽視。


香港外來品種樹木眾多,原生與外來品種的樹木,還是樹木一棵,看似沒什麼分別,當中卻有深遠影響。


外來品種的出現,來自原生品種的消失,長春社總監蘇國賢稱,自香港有人居住,原生樹已遭到破壞,主要原因為開墾農田、砍柴生火及山火影響等,加上四十年代日治時期,戰爭中斷了內地對香港的柴薪供應,香港的樹木被大量砍伐作燃料,使山頭變得山禿禿,寸草不生,戰後殖民政府為快速恢復環境,種了多種外來植物,以防止水土流失,當中台灣相思、紅膠木及愛氏松稱為「林務三寶」,它們生長迅速,急救貧瘠如洗的山頭。可是在生態方面,外來樹種不是本地動物雀鳥的主要食糧,致使我們失去了大量樹林動物昆蟲。


伐木做燃料 原生樹被消失

要知道,一棵健康的原生樹就如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若林木不能為微生物、昆蟲以及動物提供一個合適牠們的家,生態系統不見得健康。近二三十年,本地樹種的生態價值獲得重視,郊野多種了原生樹種。原生樹即原產於華南地區的樹種,香港氣候與華南地區接近,氣溫愈和暖的地方愈適合生物生長,樹木種類愈多元化,生態價值愈高。


香港的原生果樹漸漸被人遺忘,以下介紹的,認識與不認識也好,它們各有特色,默默為大自然作出貢獻。在街上或郊野看到它們,不建議採摘食用,一來可能觸犯法例,二來誤吃了有毒水果,那就麻煩了。


文 李佩雯

圖 葉思雅

編輯 蔡曉彤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