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職業治療師」治療的並非「職業病」,而是透過為市民的心理和生理提供支援,讓他們重塑在社會上的定位。作為其中一員的梁婉君,在18年前選擇加入精神科,以協助精神病人為主,她坦言,此類患者最需要的是心靈支援和適切的藥物照顧,而她作為專業人士,亦需有良好的觀察力,了解患者的變化。
生活中留意復發先兆
梁婉君解釋,無論護士、社工,或是職業治療師,他們都接受過精神病學培訓,而她所屬的職業治療師職系,在大學課程中,已有不少與精神病學相關課程,故職業治療師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作精神病支援。
梁舉例,曾經有康復的病患個案,其家人都認為患者生活並無異常,但在傾談期間,才發現病人在洗澡時,均需關燈才能沐浴,追查下了解該病人原來幻覺周邊有人偷窺;又有些時候,病人或會突然更改保險受益人名字、經常寫紀念卡、大哭、疑神疑鬼等,這些均可能是舊病復發的先兆。
梁續說,有自殺傾向的精神病患者而言,若他們嘗試自殺不果後入院,其出院後的兩星期亦最為關鍵,「那些時候真的要每天打電話關心他們,或者多約他們會面,確保他們不會再次傷害自己」。擔任這些復康經理雖然辛苦,但梁直言,能及時阻止病患犧牲生命,甚至助他們恢復正常生活,滿足感亦同樣難以言喻。
生活中留意復發先兆
梁婉君解釋,無論護士、社工,或是職業治療師,他們都接受過精神病學培訓,而她所屬的職業治療師職系,在大學課程中,已有不少與精神病學相關課程,故職業治療師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作精神病支援。
梁舉例,曾經有康復的病患個案,其家人都認為患者生活並無異常,但在傾談期間,才發現病人在洗澡時,均需關燈才能沐浴,追查下了解該病人原來幻覺周邊有人偷窺;又有些時候,病人或會突然更改保險受益人名字、經常寫紀念卡、大哭、疑神疑鬼等,這些均可能是舊病復發的先兆。
梁續說,有自殺傾向的精神病患者而言,若他們嘗試自殺不果後入院,其出院後的兩星期亦最為關鍵,「那些時候真的要每天打電話關心他們,或者多約他們會面,確保他們不會再次傷害自己」。擔任這些復康經理雖然辛苦,但梁直言,能及時阻止病患犧牲生命,甚至助他們恢復正常生活,滿足感亦同樣難以言喻。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