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上海札記﹕新指標背後的真通脹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20日 06:35
2012年08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前些天,上海市交通港口局發布了「2011年度上海市公交客流大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出行成本正在「逐步降低」,平均每次搭軌道交通(地鐵或輕軌)花費2.4元人民幣,較2005年下降14%。


話說,生活在這樣一個「除了工資,什麼都漲」的時代中,聽說單次出行成本大幅下降,應該很高興才對;但事與願違,這項官方資料並沒有澆滅物價上漲給老百姓帶來的心火,反而如冷水入熱油——又炸開了。


出行成本下降 美化數據伎倆

原因很簡單,上海軌交最低票價3元。若使用交通卡(類似八達通),當月支出達70元後可享九折,即最低費用2.7元;另外,若乘客兩小時內在地面巴士和軌交之間轉換,後一次消費可減1元,即軌交最少的可能花費是2元。


即使數據為全市平均數,即便算上老年人可在非高峰時段免費乘坐,但這個「平均2.4元」怎麼看也像是天方夜譚。


正當筆者納悶之時,網絡上有高人指點,關鍵在於官方所稱「乘次」二字,遠非普通人理解的「一次乘車」。舉個例子:假設乘客從甲線路某站上車,然後換乘乙線路,行程花費4元。正常人理解這次費用即4元;但若按官方「乘次」計法,只有2元;同理,若乘客轉了3條線路,則其「乘次」費用僅1.3元。


「乘次」概念不過是對資料的美化和粉飾,而且讓人感慨的是,統計員們玩弄資料的伎倆,已經從單純的數字遊戲,提升到了指標創造。這對於各級、各類統計機構而言,絕對具有示範意義——若按原口徑會引發民意不滿,那就換一個吧,反正老百姓就是用來被愚弄的。對於如此與時俱進、突破普通人類思維模式的統計方法,筆者不得不表示十二萬分的敬佩。


當局掩耳盜鈴 製造幸福假象

統計資料存在的意義就是反映事實,幫助當局發現問題並及時調整政策。但是如今到處充斥着注水資料,意義又何在呢?難道說看到這些粉飾過的資料,上海人的生活幸福指數就能上升嗎?統計機構與執政者合謀的這場掩耳盜鈴的鬧劇,到底侮辱了誰的智商呢?


高健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