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金融業人才培育要加把勁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22日 06:35
2012年08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文談到在資產管理與私人銀行業的機遇下,香港是否有足夠的配套和人才去捕捉這些潛在資金。


內地人才湧港 本地生應加強裝備

以配套而言,香港的金融業發展多年,因此整體來說,尚算齊備。至於人才方面,香港則需要加把勁了。我認為我們不應只着眼於短期的人才供應,因為長期的人才培育才是最終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重重機遇下,如果香港本身供應不到人才,企業就自然會從別的渠道吸納人才。過去十年,香港在資產管理和私人銀行業的人才來源已經越來越多元化。來自台灣、中國內地、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愈來愈多歐美國家的人才紛紛來香港扎根。從本地大學提供的年輕畢業生也可以看到同樣的變化端倪。現時的本地大學有不少內地學生就讀。與他們交流之後,往往覺得他們比香港的學生進取、主動和積極。當然,不光是主動和積極就會獲得僱主垂青聘用,香港的學生如果還不努力裝備自己,加強表達自己的技巧和充實課本以外的知識,恐怕競爭將會愈來愈厲害。


早陣子在一個社交場合上,我巧遇數位多年不見的老朋友,談天說地之餘,也交流了對香港新一代的看法。


對於培育香港的年輕一代,當中有人認為香港政府可以考慮為一貫的「本土培訓」增添一些「國際元素」,意思就是增加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這是因為國際金融機構一般較政府優勝之處首推培訓,但培育人才耗資需時,而且正統的人才培育涉及到在海外的訓練,那些住宿都是私人金融機構的營商成本。在全球金融業面對經營困難的當下,這些長期培育人才的資金可能會愈來愈少。


政府可補貼私企培訓人才

這位朋友續稱,以香港政府庫房的財政實力,可以與金融機構合作,對一流的人才培訓計劃作一些補貼,主力挑選一些香港本地的優秀學生參加這些培訓計劃,然後加以悉心培訓。如此一來,香港政府不用再浪費資源重新構思和推行這些培訓,而且私人金融機構藉政府的補貼資金可培育更多香港本地的人才,藉此發揚企業對當地的社會應有的責任。他笑言,說不定可以產生出意想不到的協同作用和經濟效益呢?


摩根大通私人財富管理香港市場主管 彭順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