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是一個富裕的社會,亦由於社會的進步,香港每日產生的垃圾數量驚人,現在已經達到每天1.4萬公噸,可見現時香港在處理廢物時的困難和挑戰。對政府來說,堆填區有耗盡的一天,所以目前主要的堆填方法已無法再進一步使用,而且現時人們「不要在我家後園」的意識很強,形成發展新垃圾堆填區、或是擴建現時的垃圾堆填都會變得很政治化,在現時的政治現實下,任何有關使用堆填區的意見,已是摸不得的老虎屁股,而以堆填區來解決垃圾問題,在今天的社會已是不可行。
可是面對日益嚴重的垃圾問題,我們又該怎麼辦?上屆港府就曾建議興建焚化爐和垃圾徵費,但這兩個構思隨時會轉變成政治事件,以目前政府遇到的困難來說,當然要小心處理,也令到處理垃圾這個問題上進展緩慢。
根據早前政府提交立法會的資料,興建焚化爐需要花費150億元,每年營運費用要大約3.5億元,每天經焚化爐可處3000公噸垃圾;相比之下,垃圾徵費可令每日製造垃圾量減少。環境局曾指出,根據台北及首爾的經驗顯示,垃圾徵費實施初期每日可以減少2500公噸垃圾,長遠更加達4500公噸,所以從數字上看,單看垃圾徵費,是一個較好的選項。首先,其每天可減少的垃圾數量,是等於或大過垃圾焚化爐可燃燒的垃圾數量,一個簡單的想法自然是垃圾徵費是較好的選項,因為垃圾徵費可以減少的廢物較多;其次,假如實行垃圾徵費,政府便不像焚化爐般要有大額投資,在財政上也比較吸引;三來,垃圾徵費是每年可以有營運收入,但焚化爐卻只有營運支出;四來,不要在我家後園觀念也影響着人們,令人們不願意近於垃圾處理。從上文的分析裏,我們可以看到興建焚化爐和垃圾徵費的爭議,在表面證據看來,垃圾徵費是比興建焚化爐來得符合效益考慮。
對興建焚化爐持較開放態度
可是我們又要如何選擇?究竟是否應以哪種方法較有效益來判斷,或是以保護環境為大前提?現時表象的數據無異是對垃圾徵費有利,可是我們不要忘記,香港是一個不停改變的城市,今天我們看到垃圾徵費的成效有多高,但我們有否問過為什麼垃圾徵費會有這個效益?抑或垃圾徵費的效益是有極限,即不管收費多少,當垃圾減少到一定程度便不可再下降?因為不少聲音都說我們不應興建焚化爐,因為垃圾徵費的效果已比興建焚化爐好,但我們又有否想過,垃圾徵費不代表完全減除垃圾,到後來要繳付徵費的垃圾,還是需要處理,還是要面對堆填區不能再負荷的難題。
所以筆者對興建焚化爐持較開放的態度,起碼探討焚化爐如何配合垃圾徵費是需要的,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也不需要一提到焚化爐便條件反射,而應是以理據來說服將來的政策制訂。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可是面對日益嚴重的垃圾問題,我們又該怎麼辦?上屆港府就曾建議興建焚化爐和垃圾徵費,但這兩個構思隨時會轉變成政治事件,以目前政府遇到的困難來說,當然要小心處理,也令到處理垃圾這個問題上進展緩慢。
根據早前政府提交立法會的資料,興建焚化爐需要花費150億元,每年營運費用要大約3.5億元,每天經焚化爐可處3000公噸垃圾;相比之下,垃圾徵費可令每日製造垃圾量減少。環境局曾指出,根據台北及首爾的經驗顯示,垃圾徵費實施初期每日可以減少2500公噸垃圾,長遠更加達4500公噸,所以從數字上看,單看垃圾徵費,是一個較好的選項。首先,其每天可減少的垃圾數量,是等於或大過垃圾焚化爐可燃燒的垃圾數量,一個簡單的想法自然是垃圾徵費是較好的選項,因為垃圾徵費可以減少的廢物較多;其次,假如實行垃圾徵費,政府便不像焚化爐般要有大額投資,在財政上也比較吸引;三來,垃圾徵費是每年可以有營運收入,但焚化爐卻只有營運支出;四來,不要在我家後園觀念也影響着人們,令人們不願意近於垃圾處理。從上文的分析裏,我們可以看到興建焚化爐和垃圾徵費的爭議,在表面證據看來,垃圾徵費是比興建焚化爐來得符合效益考慮。
對興建焚化爐持較開放態度
可是我們又要如何選擇?究竟是否應以哪種方法較有效益來判斷,或是以保護環境為大前提?現時表象的數據無異是對垃圾徵費有利,可是我們不要忘記,香港是一個不停改變的城市,今天我們看到垃圾徵費的成效有多高,但我們有否問過為什麼垃圾徵費會有這個效益?抑或垃圾徵費的效益是有極限,即不管收費多少,當垃圾減少到一定程度便不可再下降?因為不少聲音都說我們不應興建焚化爐,因為垃圾徵費的效果已比興建焚化爐好,但我們又有否想過,垃圾徵費不代表完全減除垃圾,到後來要繳付徵費的垃圾,還是需要處理,還是要面對堆填區不能再負荷的難題。
所以筆者對興建焚化爐持較開放的態度,起碼探討焚化爐如何配合垃圾徵費是需要的,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也不需要一提到焚化爐便條件反射,而應是以理據來說服將來的政策制訂。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