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環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爭論,已從教育變成政治議題。筆者在大學主修歷史,冀嘗試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國民教育是否應在港推行。
香港作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由英國殖民統治了155年,在這期間,英國殖民統治者既不想你認同中國人身分,以防揭穿其侵略者的面貌,也不想承認你是英女王的子民,以避免給予居英權。百多年間,一直將一代又一代港人的身分模糊化,只強調你是「香港華人」,港督是由英女王委派管治的代表。近年有大學進行民調,訪問市民覺得自己是「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國人」抑或「香港人」,結果不同答案各有支持,反映出港人對於國民身分認同感到迷惘和猶豫。相較之下,法、澳、美等地的人民,一出生已有明確的國民身分概念,不可與香港同日而語。
正因如此,回歸後撥亂反正,推行國民教育以建立身分認同,乃合理之舉,實不應過度解讀為「洗腦工程」,相反,這其實可算是一種「反殖民洗腦工程」。君不見在多次遊行中,有年輕一代竟高懸港英旗幟,懷緬他們自己也未體會過的殖民「光輝歲月」,這情景看在熟知中國近代史的人眼中,頓感唏噓。
不少反對推行國教科的人擔心,學習國情會令學生被洗腦「愛黨」,但現實上,中共政府現正統治中國大陸及港澳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學生們如何可以做到只認識國家,但又不觸及現制度呢?難道我們只可以學「三公九卿」、「三省六部」,而不能去了解何謂政治局、人大政協、省市自治區嗎,否則就是被「洗腦」?最近有某區的候選人連國旗上五顆星的代表意思也搞不清,正好反映出國情教育的必要。若堅持要下一代不聽、不學中共國情,無疑是掩耳盜鈴,令下一代成為一個對國家民族無知的所謂「公民」而已。
國民與公民教育並行不悖
現時坊間流傳一套似是而非的邏輯,就是「有國民教育,就沒有公民教育」,西方發達國家重點推行的並非「國民教育」,而是「公民教育」云云。不過,若大家認同兩者在概念上是不同的話,筆者看不到「國民教育」與「公民教育」同時推行的話,會發生什麼衝突。在教授國民觀念的同時,也可以繼續教學生參與公民社會、維護人權自由,兩者並行不悖。
今天開展國民教育的爭議,咎在政府的推行手法不善,及部分機構的急於獻媚。若然只因為一本《中國模式》的偏頗,便一刀切摒棄,無疑是因噎廢食。現時一些愛國團體所開辦的國情活動,內容全是正面唱好,固然失諸偏頗,但在唱好的另一面,若只講六四屠城、李旺陽、維權、貪污腐敗、動車事故等,也只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而已。
應更名「試驗期」
筆者認為,現階段毋須全盤撤回國民教育,應讓它如期在9月開始,並將「開展期」更名為「試驗期」。在3年「試驗期」內,政府應放手讓學校自決用什麼教材、如何教授,甚至暫時擱置國教科。3年後,應全面諮詢,凝聚共識,再決定未來如何正式推行,例如融入公民教育元素、中史學習元素等。畢竟要下一代學習本國歷史的苦難與光榮,才是激發他們對國家產生歸屬感的最佳方法。
期望梁振英政府能汲取《中國模式》偏頗的教訓,誠心聆聽各界持份者意見,客觀地推行國民教育。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助理,本文僅代表個人立場
香港作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由英國殖民統治了155年,在這期間,英國殖民統治者既不想你認同中國人身分,以防揭穿其侵略者的面貌,也不想承認你是英女王的子民,以避免給予居英權。百多年間,一直將一代又一代港人的身分模糊化,只強調你是「香港華人」,港督是由英女王委派管治的代表。近年有大學進行民調,訪問市民覺得自己是「中國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國人」抑或「香港人」,結果不同答案各有支持,反映出港人對於國民身分認同感到迷惘和猶豫。相較之下,法、澳、美等地的人民,一出生已有明確的國民身分概念,不可與香港同日而語。
正因如此,回歸後撥亂反正,推行國民教育以建立身分認同,乃合理之舉,實不應過度解讀為「洗腦工程」,相反,這其實可算是一種「反殖民洗腦工程」。君不見在多次遊行中,有年輕一代竟高懸港英旗幟,懷緬他們自己也未體會過的殖民「光輝歲月」,這情景看在熟知中國近代史的人眼中,頓感唏噓。
不少反對推行國教科的人擔心,學習國情會令學生被洗腦「愛黨」,但現實上,中共政府現正統治中國大陸及港澳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學生們如何可以做到只認識國家,但又不觸及現制度呢?難道我們只可以學「三公九卿」、「三省六部」,而不能去了解何謂政治局、人大政協、省市自治區嗎,否則就是被「洗腦」?最近有某區的候選人連國旗上五顆星的代表意思也搞不清,正好反映出國情教育的必要。若堅持要下一代不聽、不學中共國情,無疑是掩耳盜鈴,令下一代成為一個對國家民族無知的所謂「公民」而已。
國民與公民教育並行不悖
現時坊間流傳一套似是而非的邏輯,就是「有國民教育,就沒有公民教育」,西方發達國家重點推行的並非「國民教育」,而是「公民教育」云云。不過,若大家認同兩者在概念上是不同的話,筆者看不到「國民教育」與「公民教育」同時推行的話,會發生什麼衝突。在教授國民觀念的同時,也可以繼續教學生參與公民社會、維護人權自由,兩者並行不悖。
今天開展國民教育的爭議,咎在政府的推行手法不善,及部分機構的急於獻媚。若然只因為一本《中國模式》的偏頗,便一刀切摒棄,無疑是因噎廢食。現時一些愛國團體所開辦的國情活動,內容全是正面唱好,固然失諸偏頗,但在唱好的另一面,若只講六四屠城、李旺陽、維權、貪污腐敗、動車事故等,也只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而已。
應更名「試驗期」
筆者認為,現階段毋須全盤撤回國民教育,應讓它如期在9月開始,並將「開展期」更名為「試驗期」。在3年「試驗期」內,政府應放手讓學校自決用什麼教材、如何教授,甚至暫時擱置國教科。3年後,應全面諮詢,凝聚共識,再決定未來如何正式推行,例如融入公民教育元素、中史學習元素等。畢竟要下一代學習本國歷史的苦難與光榮,才是激發他們對國家產生歸屬感的最佳方法。
期望梁振英政府能汲取《中國模式》偏頗的教訓,誠心聆聽各界持份者意見,客觀地推行國民教育。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助理,本文僅代表個人立場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