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 1997年香港的主權回歸祖國,正是經歷着民族國家形成的第2個階段——民族的統一,刻今在一國兩制下,因此我們應該朝着第3個階段——建立國民權力去發展『有一國兩制特色的國民教育』,只有國民擁有國家的觀念出現以後,國民支持和擁護自己國家的情感則會愈來愈強。香港的國民教育應該同時反映香港自身的特色及在歷史過程中的重要性,透過澳門及香港的一國兩制經驗,引伸討論兩岸三地的各式問題,進而帶引台灣走向政治上的統一。 ”
近日,國民教育科的爭議未見止息。適逢本人就讀中文大學期間曾細讀郭少棠教授所著的兩套中學世界歷史教科書和3本相關的專著(尤其《西方的巨變1800─1980》),以及其間修讀他所講授的課科,無論書本及課堂上的內容均對「國民」、「國家」、「民族」等概念及關係有精闢的講解。加上,他在1980年代已在香港着力推動公民教育和加入香港政府的「公民教育委員會」,對香港的公民教育發展有着深刻的認識。最近本人有機會與他重溫國民教育的本源,並反思香港發展國民教育的新方向及意義。
郭教授指出,國民教育的觀念源於近代民族國家的發展和國際秩序的形成。國家對外有「外部主權」(external sovereignty),內部則有「內部主權」(internal sovereignty),前者比較簡單,現代國際秩序的形成是國與國之間的外部主權的互認和尊重。
民族國家3個階段
後者則比較複雜。過去五六百年世界歷史演變都走過相似的道路,而民族國家一般都經歷3個階段,包括(1)民族由封建模式走向近代的解放模式,(2)繼而民族的統一,(3)最後,民權的建立,國家主權在民,使人民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國家,進而拓展普世認同、共同擁有的人權。國家由人民組成,國家內部主權建基在國民價值。國民愈認同這些價值,國家內部的凝聚力和抗外力愈強。不論管治結構(民主或其他形態)或經濟模式(資本主義或其他類型)。在一些較特殊的情况(如前蘇聯),多民族的統一國家仍然會繼續分裂,再重複這3個階段。
筆者繼續問及民族國家演變的歷程和國民教育的關係。郭教授進一步分析民族(nation)和國家(state)兩個基本的概念。民族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是民族,即一個擁有土地、血緣、語言、風俗習慣、文化的群體;第二是國民,即組成一個國家的人民。國家與國民之間存着契約的關係,國民是國家的最高象徵,也是國家權力的基礎。國民擁有這個國家最高的、最終的權力。這就是「內在主權」。內部主權關乎民族國家能否誘發人民的支持,培養他們對國家的認同,為這個國家提供合法性等重要問題,這就是構成國民教育的本質。
郭教授指出,1997年香港的主權回歸祖國,正是經歷着民族國家形成的第2個階段——民族的統一,刻今在一國兩制下,因此我們應該朝着第3個階段——建立國民權力去發展「有一國兩制特色的國民教育」,只有國民擁有國家的觀念出現以後,國民支持和擁護自己國家的情感則會愈來愈強。香港的國民教育應該同時反映香港自身的特色及在歷史過程中的重要性,透過澳門及香港的一國兩制經驗,引伸討論兩岸三地的各式問題,進而帶引台灣走向政治上的統一。
此外,國家內部的組成複雜,除了民族(種族)和其他社會文化的差異之外,還有流動人口、永久居民(廣義的公民citizen)和國民(狹義的人民national)的分類。在香港縱橫交錯的社會,除了香港的中國人以外,還有非華裔土生土長的香港公民、非中國籍的華人,以至認同香港生活的外籍人。以上的群體實際構成香港多元文化的社會。在一國兩制和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下,他們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必須有獨特而創新的視野
所以,郭教授相信,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必須有獨特而創新的視野和開放的胸懷,更應握緊宏觀的民族國家演變的歷史原則;香港應為台灣作示範,顯示出民族國家形成的第2(民族統一)及第3個階段(國民價值的建立),透過澳門及香港的一國兩制經驗,吸引台灣走向政治上的統一。香港的國民教育要有自己的方向,尤其是看待兩岸三地的歷史,因此兩岸三地的各式問題均需要討論。要對台灣起示範作用,香港更需突破傳統學科設計和教學模式,給予師生更大的空間和彈性,結合現有的公民教育及通識學科,考慮全面推動中國歷史教育的同時,把香港多文化和跨文化的特色融入另類學習經驗,從而反思中華民族國家所面臨的挑戰和前景。
最後,郭教授強調:由於全球化和數碼化的影響,當前教育需要立體式的思維——他稱之為「網絡思維」(matrix thinking),把社會視作有機的生態演化,透過開放、包容、互動、互補不斷改進創新,才有真正發展的機會。對於目前國民教育爭議的僵局,郭教授認為需要各方拿出更大的勇氣,承認過去準備有待改進之餘,把德育抽出而集中在低年級施教;而另外讓持份者有更充分時間,踏實地提出修訂的方案,以開放和多元的方式,設計為一個跨學科的教學領域或學習光譜,因應香港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和充分反映香港特色,使我們的下一代看到國民及公民教育的真正意義。
作者是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歷史科科主任
近日,國民教育科的爭議未見止息。適逢本人就讀中文大學期間曾細讀郭少棠教授所著的兩套中學世界歷史教科書和3本相關的專著(尤其《西方的巨變1800─1980》),以及其間修讀他所講授的課科,無論書本及課堂上的內容均對「國民」、「國家」、「民族」等概念及關係有精闢的講解。加上,他在1980年代已在香港着力推動公民教育和加入香港政府的「公民教育委員會」,對香港的公民教育發展有着深刻的認識。最近本人有機會與他重溫國民教育的本源,並反思香港發展國民教育的新方向及意義。
郭教授指出,國民教育的觀念源於近代民族國家的發展和國際秩序的形成。國家對外有「外部主權」(external sovereignty),內部則有「內部主權」(internal sovereignty),前者比較簡單,現代國際秩序的形成是國與國之間的外部主權的互認和尊重。
民族國家3個階段
後者則比較複雜。過去五六百年世界歷史演變都走過相似的道路,而民族國家一般都經歷3個階段,包括(1)民族由封建模式走向近代的解放模式,(2)繼而民族的統一,(3)最後,民權的建立,國家主權在民,使人民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國家,進而拓展普世認同、共同擁有的人權。國家由人民組成,國家內部主權建基在國民價值。國民愈認同這些價值,國家內部的凝聚力和抗外力愈強。不論管治結構(民主或其他形態)或經濟模式(資本主義或其他類型)。在一些較特殊的情况(如前蘇聯),多民族的統一國家仍然會繼續分裂,再重複這3個階段。
筆者繼續問及民族國家演變的歷程和國民教育的關係。郭教授進一步分析民族(nation)和國家(state)兩個基本的概念。民族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是民族,即一個擁有土地、血緣、語言、風俗習慣、文化的群體;第二是國民,即組成一個國家的人民。國家與國民之間存着契約的關係,國民是國家的最高象徵,也是國家權力的基礎。國民擁有這個國家最高的、最終的權力。這就是「內在主權」。內部主權關乎民族國家能否誘發人民的支持,培養他們對國家的認同,為這個國家提供合法性等重要問題,這就是構成國民教育的本質。
郭教授指出,1997年香港的主權回歸祖國,正是經歷着民族國家形成的第2個階段——民族的統一,刻今在一國兩制下,因此我們應該朝着第3個階段——建立國民權力去發展「有一國兩制特色的國民教育」,只有國民擁有國家的觀念出現以後,國民支持和擁護自己國家的情感則會愈來愈強。香港的國民教育應該同時反映香港自身的特色及在歷史過程中的重要性,透過澳門及香港的一國兩制經驗,引伸討論兩岸三地的各式問題,進而帶引台灣走向政治上的統一。
此外,國家內部的組成複雜,除了民族(種族)和其他社會文化的差異之外,還有流動人口、永久居民(廣義的公民citizen)和國民(狹義的人民national)的分類。在香港縱橫交錯的社會,除了香港的中國人以外,還有非華裔土生土長的香港公民、非中國籍的華人,以至認同香港生活的外籍人。以上的群體實際構成香港多元文化的社會。在一國兩制和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下,他們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必須有獨特而創新的視野
所以,郭教授相信,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必須有獨特而創新的視野和開放的胸懷,更應握緊宏觀的民族國家演變的歷史原則;香港應為台灣作示範,顯示出民族國家形成的第2(民族統一)及第3個階段(國民價值的建立),透過澳門及香港的一國兩制經驗,吸引台灣走向政治上的統一。香港的國民教育要有自己的方向,尤其是看待兩岸三地的歷史,因此兩岸三地的各式問題均需要討論。要對台灣起示範作用,香港更需突破傳統學科設計和教學模式,給予師生更大的空間和彈性,結合現有的公民教育及通識學科,考慮全面推動中國歷史教育的同時,把香港多文化和跨文化的特色融入另類學習經驗,從而反思中華民族國家所面臨的挑戰和前景。
最後,郭教授強調:由於全球化和數碼化的影響,當前教育需要立體式的思維——他稱之為「網絡思維」(matrix thinking),把社會視作有機的生態演化,透過開放、包容、互動、互補不斷改進創新,才有真正發展的機會。對於目前國民教育爭議的僵局,郭教授認為需要各方拿出更大的勇氣,承認過去準備有待改進之餘,把德育抽出而集中在低年級施教;而另外讓持份者有更充分時間,踏實地提出修訂的方案,以開放和多元的方式,設計為一個跨學科的教學領域或學習光譜,因應香港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和充分反映香港特色,使我們的下一代看到國民及公民教育的真正意義。
作者是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歷史科科主任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