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整幅市區最大住宅土地的觀塘安達臣道發展區,當中60公頃石礦場部分規劃現進行第2階段公眾諮詢,而旁邊的安達臣道發展第1期南發展區平整工程已完成,共6公頃公屋用地已交由房屋署接手興建,預料2015年可提供逾9000個公屋單位。因應社會對房屋需求愈趨強烈,政府正檢視所有規劃中住屋土地,研究能否提升發展密度以增房屋供應,其中包括安達臣道石礦場部分。
私樓資助房屋八二開
根據資料,正做第2階段諮詢的石礦場地皮,佔地60公頃,私樓及資助房屋比例為80%比20%,預計2019/20起開始提供土地。而因應早期市民要求低密度發展下,建議中的資助房屋地積比為6倍,私樓發展地積率亦只有3.5至5.5倍,較一般住宅用地的7至8倍為低。
不過,政府消息人士指出,政府的跨部門房屋用地供應督導小組,正積極物色土地建屋,除市區零散地皮及閒置政府用地外,亦檢視多個正規劃的發展區,研究能否適量增加發展密度以增供應,未完成規劃的安達臣道石礦場料是其中一幅研究增密度的土地。
發水樓設限 料防屏風效應
他續稱,政府明白公眾對增加密度會否帶來屏風樓的關注,但發展局去年就發水樓訂立規限,已大減樓宇發水情况。他舉例,以往發展商可在原有地積比的可建樓面上,再憑發水增加更多可建樓面,令大廈變成龐然大物,但在新規限下,即使政府略為調整地積比,樓宇體積也在控制範圍內,未必會造成屏風樓效應。
房委會委員蔡涯棉認為,一般九龍市區發展密度介乎7至8倍,因應房屋需求增加,政府可考慮將安達臣的地積比適量調整至7倍,以額外增加一至兩成公私營單位。規劃師學會前會長譚寶堯稱,增加地積比並非不可行,但需先解決交通及環境問題。
建逾萬公屋 惠及4.8萬人
雖然石礦場用地要至2019/20才提供土地,但土木工程拓展署昨表示,南面的20公頃安達臣道發展計劃中的南發展區6公頃公屋用地,平整工程已完成,並已交房屋署建屋;至於北發展區的6公頃房屋用地平整工程,料明年中完成,連同其餘7公頃社區用地,預料整項計劃於2014年完工。
交予房署的用地將興建約1.7萬個公屋單位,可容納逾4.8萬人,當中南發展區會建11幢樓高40層的大廈,共提供逾9100個單位,料於2015年落成;至於北發展區則會興建12幢大廈,提供8400個單位,2016年完成。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