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這專欄寫了接近一年,是時候檢討究竟成效。問題是,寫文章和煮菜畢竟不同。菜煮好了,食客吃過,好吃不好吃,過鹹過甜,或褒或貶,廚師就知道怎麼改善。但讀者不像食客,沒可能就在自己面前把文章都讀完,向作者直接點評。讀者或堂吃或帶走,很多時看完了文章也未必回應。文章千古事,是得是失,看來也只能寸心知之。倒不如換個角度,說說當初寫這專欄的目標。
大同小異與大異小同
飲食之事,是人類與動物之間相同最多相異最少的一環。但這「多」與「少」,其實只從數量而言,不從質量而言。人類與動物,生存都依賴進食,哪怕人類的烹煮方法再複雜、煮食用具再精細、煮食理論再進步,味覺味蕾再刁鑽,歸根究底,還不是送進嘴裏,牙齒上下廝磨腸道來回蠕動,然後化成養分滋潤身體?從這個角度看,人類與動物的飲食行為大同小異。然而,為何烹煮方法能複雜?煮食用具變精細?煮食理論會進步?因為人類對待飲食,不止把它視為一個填飽肚子的過程。他還希望透過這個純生物行為,展現他非生物的一面。他想說明自己除了是頭生物以外,還有文化幅度和社會面貌,追求的是生活,而不只是生存。從這個角度看,人類和動物的飲食大異小同。
本欄過去討論的題目,有食材食肆食客廚藝廚師廚具,但討論的同時,亦希望帶出飲食行為的文化幅度和社會面貌,容讓讀者在飽口福之餘,也明白人類的飲食行為已經超出了動物層面的口腹之欲,而有另一種更高的追求。這「更高追求」,並不指追求刁鑽的材料、吃法、食具、場所。(這些行為本身當然也有它們的意義。)而是指指揮這些行為背後的動力,是人類不斷的與周圍的環境互動,為當中的事物(食物)賦予新的意義。
水與水的概念
舉個簡單的例子:喝水。人類從來沒有純粹視水為一種飲料。即使刻下有些商業廣告宣傳產品為「天然無糖過濾消毒純水」,所賣的並不是水本身,而是「純水」這個概念,和這概念聯想到的健康生活。消費者所買的,也不只是一瓶水,而是與這瓶水連帶着的對健康的渴望。可見,除喝下肚子裏面補充身體所需之外,水更被視為擁有無可取代的潔淨地位,甚至能幫助人類與超自然力量接觸。事實上很多宗教就以水為生命之源,並在皈依、供奉、驅魔、懺悔等等禮儀裏面使用水作為行禮的工具。一隻動物喝水,和一個宗教徒喝聖水,單從表面,兩幅圖像根本沒有分別;但前者是清潔身體,後者是潔淨心靈,而心靈這回事,也只有人類能懂。有人類學家點題地說出了這個狀况,說人類是唯一懂得分辨蒸餾水和聖水的動物。
這些日子以來寫的文章,無非就為點出上面這一件事而已。副刊飲食版九月改版,本欄將與各位暫別,雖然每星期只寫一千字左右,但多得讀者們這一年來的批評、提點、支持與鼓勵,鞭策自己不斷反思口腹之外的大社會,如何與味蕾和舌尖互動。期間自省的得著甚多,在此拜謝讀者。後會有期!
文:馮一冲博士 (曾任職政務官、西廚,後獲社會學博士,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