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資料提供﹕吳瑞卿博士
簡介﹕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先後主修歷史及中國文學,曾於中大崇基學院擔任學生輔導與通識教育工作。1988年移居美國後從事翻譯及廣告創作。
乾菌磨成粉狀作調味之用,在西方食製中十分普遍。原來這種做法並非西方獨有,且不是什麼新鮮事。吳瑞卿在《古法食譜》中引述清代顧仲《養小錄》的「香蕈粉」﹕「香蕈,或曬或烘,磨粉入饌內,其湯最鮮。」她點評道﹕「香菇調味粉非現代新發明!」
人們食用菇菌已有很長的歷史,吳瑞卿在《古法食譜》中有一道引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的「缹菌」(蒸菌)菜式﹕「缹菌,一名『地雞』,口未開,內外全白者佳;其口開裏黑者,臭不堪食。其多取欲經冬者,收取,鹽汁洗去土,蒸令氣餾,下著屋北陰乾之。當時隨食者,取即湯煠去腥氣,擘破,先細切葱白,和麻油,蘇油亦好,熬令香;復多擘葱白,渾豉、鹽、椒末,與菌俱下,缹之。宜肥羊肉;雞、豬肉亦得。肉缹者,不須蘇油。肉亦先熟煮,薄切,重重布之如『缹瓜瓠法』,唯不著菜也。」
簡介﹕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先後主修歷史及中國文學,曾於中大崇基學院擔任學生輔導與通識教育工作。1988年移居美國後從事翻譯及廣告創作。
乾菌磨成粉狀作調味之用,在西方食製中十分普遍。原來這種做法並非西方獨有,且不是什麼新鮮事。吳瑞卿在《古法食譜》中引述清代顧仲《養小錄》的「香蕈粉」﹕「香蕈,或曬或烘,磨粉入饌內,其湯最鮮。」她點評道﹕「香菇調味粉非現代新發明!」
人們食用菇菌已有很長的歷史,吳瑞卿在《古法食譜》中有一道引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的「缹菌」(蒸菌)菜式﹕「缹菌,一名『地雞』,口未開,內外全白者佳;其口開裏黑者,臭不堪食。其多取欲經冬者,收取,鹽汁洗去土,蒸令氣餾,下著屋北陰乾之。當時隨食者,取即湯煠去腥氣,擘破,先細切葱白,和麻油,蘇油亦好,熬令香;復多擘葱白,渾豉、鹽、椒末,與菌俱下,缹之。宜肥羊肉;雞、豬肉亦得。肉缹者,不須蘇油。肉亦先熟煮,薄切,重重布之如『缹瓜瓠法』,唯不著菜也。」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