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鄭宏泰、張妙清、尹寶珊﹕選舉日近政治議題待發酵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29日 21:35
2012年08月29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西方乃至香港過去的選舉經驗告訴我們,選舉日近,選情日熾的時候,較能動員選民投票,尤其可以改變舉棋未定中間派或游離選民選擇的,往往是政治議題——即意識形態與政治理念——的策略運用和操作。今年立法會選舉前夕,雖然一如既往地發生連串內外政治事件,並牽動各方政治團體及有意參政議政人士的政治神經,但這些事件最終會否被進一步政治化,甚至發酵成為左右選情的決定性因素,尤其在比例代表制運作下,成為爭取各選區「末席」的關鍵,非常值得關注和探討。本文希望利用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7月3至12日及8月13至23日進行的兩次電話調查資料(註1),粗略談談普羅大眾政治態度的轉變,從而分析他們對選舉的關注重點及投票的主要考慮因素。


要求民主改革者高達九成

首先,當受訪者被問到「在民主化方面,你希望維持現行選舉制度、循序漸進開放民主,還是爭取盡快全面普選」,第一次調查的資料顯示,4.8%受訪者認為應維持現行選舉制度,40.4%認為應循序漸進開放民主選舉,50.1%則表示應爭取盡快全面普選,餘下4.7%回答不知道或很難說。若將「緩進」與「速進」的民主訴求加在一起,則可見要求民主改革者高達九成,這相信是政治議題可能會發酵的重要原因。一個多月後的第二次調查,選情已如火如荼之際,受訪者在回答同一問題時,其態度的分佈,與7月調查相比,似乎沒有太大轉變(表1),顯示受訪者的政治態度未出現重大改變。值得指出的是,交互表列的分析結果顯示,年輕的受訪者,較重視爭取盡快全面普選,反映他們或者會較多考慮政治議題。


接着,當受訪者被問到「你希望立法會議員的工作是監察政府多些,還是和政府合作多些」時,前後兩次調查的數據雖然略見一些轉變,但十分輕微。舉例說,認為應監察政府的,7月調查時有51.7%,8月調查時微升至53.2%;而認為應和政府合作的,7月調查時有36.8%,8月調查時則有35.0%(表2)。換言之,當選舉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受訪者對立法會議員應扮演何種角色的看法,仍相當穩定,未見明顯變化。當然,男性、年輕、高學歷和高住戶收入者,均較其他人士重視立法會議員監察政府角色這一特點,可能反映他們或者較易為政治議題所牽動,值得注意。


政治議題未成選舉最受關注主流

在這段期間,受訪者的政治態度雖未發生太大變化,但他們本身的政治立場又有否發生變化呢?調查資料顯示,在7月調查中,自覺本身屬於民主派的佔30.9%,到了8月調查時,其比例為31.9%,變化不大;而自覺本身屬於建制派的,兩次調查的比例分別是11.4%及12.5%,變化同樣不大。若把自覺屬於中間派及沒有政治取向兩個組別的比例相加,前(52.2%)後(50.0%)的變化同樣極輕微(表3)。若把那些自覺沒有政治取向和中間派受訪者,與那些自覺有政治立場(民主派或建制派)受訪者作比較,則發現不同社經背景人士均沒有顯著差異。


既然受訪者的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在選舉氣氛已經十分濃烈的時刻未見太大轉變,他們在選舉時所關注的議題,是否同樣沒有太大轉變呢?在7月調查中,當受訪者被問到「在今次立法會選舉中,你較關注政治議題,還是民生議題」時,75.0%表示較關注民生議題,13.2%較關注政治議題,10.5%表示兩者都關注,餘下1.1%則回答不知道或很難說,顯示民生議題乃大部分受訪者的關注點。到了8月調查,在回答同一問題時,表示關注民生議題的比例明顯下降至68.3%,但表示關注政治議題的只微升至15.6%,反而表示兩者都關注的則增加至14.5%,其他選項的比例變化不大(表4)。換言之,民生議題仍是受訪者的最大關注點,其比例雖然下滑,但並非全部改投關注政治議題,而是走向兩者都關注,可見政治議題仍未成為選舉最受關注的主流。相對而言,男性、年輕、本港出生、高學歷、自視屬於社會中上層,以及高住戶收入受訪者較重視政治議題的特點,仍是較為突出的。


對於參與立法會議席競逐的大小政黨或獨立候選人而言,最為關注的,應該是選民如何挑選心儀議員,以及其挑選條件近來有否出現轉變的問題。在7月調查中,當受訪者被問到投票挑選議員的最主要因素時,35.5%表示乃從政和公職經驗,35.2%認為是政綱,看政黨背景的也有16.0%,考慮候選人知名度、外表、形象和個人背景的僅6.7%,表示乃其他因素或不知道的,則各佔3.3%。很明顯,受訪者最為關注的是候選人的從政和公職經驗,以及政綱等因素;重視政黨背景的,只佔一成半左右。到了8月調查,表示重視政黨背景的比例雖略增,但仍只有19.8%而已;表示從政和公職經驗,以及政綱乃首要條件的,仍屬主流(表5)。也即是說,選情雖日趨激烈,但大部分受訪者較為重視的,仍是候選人的實幹經驗,以及他們能否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綱。


政治議題可能發揮的潛在力量

尚未完全浮現

綜合上文的調查資料,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受訪者較重視民生議題,亦多以候選人實實在在的從政經驗和政綱作為挑選條件,各種考慮因素近來並沒出現顯著的轉變。但是,我們仍不能低估政治議題一經發酵之後,所能發揮的巨大影響力。值得指出的是,在近日的大小競選論壇上,幾乎所有候選人都揚言自己重視民生議題,大家在這方面的政綱亦分歧不大,反而個人的政治取向及政治聯繫等,則較易被拿來標籤、映襯,亦成為了針鋒相對的焦點。同樣不可不察的,是民生議題亦可轉化為政治議題,政治議題可能發揮的潛在力量,尚未完全浮現,更不容低估。正因如此,我們不應因為受訪者近來的政治態度及立場未見顯著轉變而輕言政治議題不重要。事實上,到了選舉的衝刺階段,此一因素一經發酵,相信會一如過往般成為左右大局的重大力量——尤其當「告急救亡」呼聲甚囂塵上並且言之鑿鑿之時。


註1:調查由本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執行。第一次調查成功訪問了2039位18歲或以上的市民,回應率為44.5%。第二次調查成功訪問了2217位18歲或以上市民,回應率為46.4%。若將可信度設於95%,兩者的抽樣誤差分別約在±2.17%和±2.08%以內。


【立法會選舉民調系列】

作者鄭宏泰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及政治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妙清是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尹寶珊是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統籌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