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鍾倫納﹕同袍之愛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29日 06:35
2012年08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追殺拉登後,近年在美國軍事行動中屢立奇功的海豹突擊隊(SEALs)聲名更響,製片業看準這時機,拍攝一部半寫實的誇功影片《Act of Valor》(大勇之舉)〔編按:港譯《海豹突擊隊》〕。海豹總部打算利用這部片作徵募,同意合作,除了讓現役隊員擔綱演出,還提供一些武器和操作資料,讓影片更具寫實感。此片雖然未廣獲影評人青睞,卻頗賣座,大部分評論集焦於動作、情節、演技和應否替軍方宣傳,卻忽略了一個軍方似乎未必同意的重要信息:戰場上勇氣的最重要來源,未必是愛國、未必是受到先進武器壯膽,而是同袍意識。此片對同袍關係的描繪不止於受訓和上陣時的互相攙扶,還刻劃了隊員幾家人之間的共同生活。正是平時這種共同生活經驗,加深了他們彼此間的親愛和責任感。


影片完結時的主題曲《For you》(為了您)最刻骨地表露出這種同袍意識:

「在漫天煙火中,我失去了所有感覺,身體似乎在上升(被炸得飛起?),

我突然發現自己在犯下大錯——我的妻兒會怎樣?

上天予人最大的禮物,是使人肯為所愛者而犧牲……

迎着朝向我們飛來的子彈,我懷疑自己應否為您擋上?

我不想死,我沒想過要作英雄,我也無暇分辨是非,

我只是想到身邊的兄弟——他們口袋裏都跟我一樣有幀照片,照片上有等待他回家的人。


至此,我不再作二想,我願意為您捱上這些子彈……」

(英文原詞見:http://www.lyriczz.com)

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結時,失散在南太平洋島嶼上的日軍雖然知道天皇已經投降,依然頑抗。美軍的調查發現,維繫他們戰意的是小組內的同袍之愛。沒像日軍那麼深受軍國主義浸淫的其他部隊,更須依賴小人群內成員之間的愛和責任感。韓國軍隊訓練方法之一,是要軍人冬夜脫衣集合,冷得要彼此擁抱取暖。現代社會多種領導訓練,都插入一些培養成員間互相信賴的設計。


小群體間的互信互助,培養出自然的感情和責任感,是達至成功的可靠憑藉,但成功的人群,組織愈來愈大,共同生活經驗會隨之減少,感情和責任不易推廣。有些社會提倡兼愛,有些強調紀律和刑罰,皆不足久持。孔子提出的宗子制,希望把大人群模仿小人群的親疏來組合,順着長幼尊卑關係去相處和承擔責任,曾相當有效地把華夏社會維繫了2000多年,但這種差序格局跟西方主流杆格不入,華人漸多規範失從。


突出同袍之愛

不強行宣揚愛國精神

自20世紀以來,在歐美過度個人主義的影響下,東西方皆突出個人需求而盡量降低個人責任(例如廣泛的逃稅和減稅行為、制訂免除照料年老父母責任的法制,及希臘等國家的國債)。這種態度,隨着個人經濟獨立、家人分地而居,和遷移頻密的普遍化而日益穩固,穩定的人際關係愈來愈少,人們除了在國難的緊急關頭時會迸發愛國的集體能量,平時則愈來愈散漫。這種情况,在個人電話和電腦普遍化下,愈來愈變得覆水難收。


當個人主義在各地氾濫之際,表面上個人主義最嚴重、但動員能力極強的美國,卻靜悄悄地採用多種方法來培養小人群的團結意識。美國公民中移民成分高、國民的個人主義極強,不易受國家意識主宰,克服個人主義的一項曲線策略,是從團隊這一層小人群着手。最被人忽視的是自幼便在體育活動中培養起集體精神,個人興趣和時間表必須從屬於全隊,最大名氣的體育明星,也須無時無刻地強調全隊的貢獻(拙著《花旗美國面面觀》對美國人的群體意識和美式自由有深入分析——三聯,2006)。海豹突擊隊總部讓《大勇之舉》這部影片突出同袍之愛,不強行宣揚愛國精神,也許正是這種曲線策略的體現。


作者現居於美國俄亥俄州,曾任教授、研究員和行政主管,個人網址是:http://TomLChung.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