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計算本地空氣污染指數的方程式自1995年開始使用,環保署於2008年委託學者檢討,工作已於2010年完成,但政府一直未有採用新指數,有環團批評當局漠視公眾健康,負責研究的學者則計劃自行將數據於網上公布。
環署:完成檢討 研究建議
環保署發言人回應稱,研究小組2010年提交了初步建議後,曾就建議進一步論證和修訂,並諮詢本地和海外相關專家,至最近已完成檢討,並於今年6月底提交最終報告。環保署正研究小組建議,盡快更新空氣污染指數系統。
現僅計算最高一種污染物
本港的空氣污染指數由1995年沿用至今,一直存在兩大缺點﹕只以空氣中濃度最高的一種污染物作指數基礎,若多種污染物濃度偏高,指數亦不能反映;污染濃度以過去24小時平均值計算,時間太長,未能實時反映污染情况。
中大醫學院教授黃子惠和科大環境研究所教授劉啟漢於08年受環保署委託,展開新的計算空氣污染指數研究,二人於2010年推出「空氣污染健康指數」,新指數同時計算空氣中4種污染物(包括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可吸入懸浮粒子)的濃度,統計時間由24小時縮減至3小時。
新程式更具時效性
劉啟漢舉例,在特別日子如馬拉松比賽,現時的指數由於是反映過去24小時的平均值,難以反映比賽時空氣污染的嚴重程度,參賽者難以做相關準備,最後可能令參賽者入院率上升。
黃子惠指新指數亦會顯示老人、小孩、戶外工作者及公眾的入院風險,市民可按新指數評級,評估自己應否從事戶外活動。
對於新指數至今仍未被政府採用,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周月翔批評政府無將公眾健康放在最優先,「每當遇到經濟或政治阻力時,無論政策多好,政府都會退縮,無試就放下」。兩間大學則計劃最快於9月在網上向公眾公布新指數。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