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兒子快4歲,從前由祖母照顧,在祖母影響下,他滿口鄉音,現時由於上學關係,回來跟我們住,我本身也少說話。他說話四不像,懶音又多,小朋友變小「貧」友,香蕉變「雙」蕉,糾正得太多,又令他不敢再說,我擔心他上學會被人取笑,該怎辦?
除非孩子天生有語言障礙而發音不準確,否則大部分兒童均是自然地學習語言,主要以傾聽、辨認及模仿他身邊的人的溝通、語言方式而學習得來。孩子轉換了新環境,但接觸外人機會不多,可能沒意識要在新環境中改變自己的語言,故此刻對他來說,「貧友」就是朋友的意思,是正常不過的事。
不過,媽媽的擔心也合情理,要孩子改變,需要在環境上配合和有耐心,例如當孩子發錯音或用錯語調,最好不要立刻打斷他,讓他把整句話完整說出,然後爸媽把他說的話,以平穩而適當的語氣清晰地重複一次,如﹕「你問『可唔可以食蘋果呀』?」當他點頭稱是,就拿蘋果給他。孩子能成功表達並得到正面回應,便會更留心爸媽稍為不同的說法,重而「糾正」過來。
當然,以媽媽一己之力,要一下改掉孩子幾年積累下來的習慣的確是不切實際,所以盡快安排孩子入學、多參加兒童遊戲組等,讓他有更多機會與他人溝通,就是訓練他語言能力的最佳環境。孩子很快會留意到﹕「原來我這樣說話別人不明白,學他們一樣說,大家就很快明白我的想法,就能順暢地玩下去……」這樣對他無疑產生推動力,他也樂於學習新的語言技巧了。
不過,如果孩子真的表現出力有不逮,對新語境不能適應,家長可帶他參加由言語治療師主持的兒童社交班,由專業的導師協助找出孩子的困難,對症下藥。
資料提供﹕啟言堂言語治療及健康訓練中心言語治療師魏家欣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