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盲品的公平公正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30日 21:35
2012年08月30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連續第三年為Everyday Bordeaux擔任評判,兩天之內品試310瓶葡萄酒,而在試酒會場中,葡萄酒仍然套上熟悉的襪子。


喝葡萄酒,還是喝葡萄酒的品牌?法國學者Frédéric Brochet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同一瓶中價位的Bordeaux紅酒,分別裝入兩個瓶子中,一個瓶子貼上Table Wine的標籤,另一個則標示着Grand Cru Classé。結果那一瓶「Grand Cru」,試酒者給予的形容是「橡木香、複雜、圓潤」,而「Table Wine」的評價為「單薄、壞掉、餘韻短」。結果顯示了什麼,也就不言而喻了。


憑色香味感觀評價

不論考取葡萄酒界最高榮譽的Master of Wine還是Master of Sommelier,盲品都是必經的考驗,品試者在看不到標籤的情况下,單憑眼觀鼻嗅舌嘗,要指出葡萄酒的特點,繼而道出葡萄酒的產地、年份、葡萄品種等等。想要像電影Bottle Shock裏的Gustavo一樣,在啡色外賣紙袋中找到1971年的Ridge Cabernet Sauvignon和1947年的Cheval Blanc,就要像電影橋段般出千才有可能。在現實中,據說英國葡萄酒作家Oz Clarke,曾盲品一杯神秘的葡萄酒,經過眼睛鼻子味蕾的分析後,點出這杯是Paul Jaboulet Hermitage La Chapelle,但無法分辨是1982年還是1983年的出品,而將這杯酒遞給他的人,確實將兩個不同年份混合起來了,但能夠如此接近地指出葡萄酒出處,已接近神人境界。


不受品牌產地影響

盲品的目的之一,是考驗品試者的能力,而另一個目的,則是在不受標籤品牌產地名氣影響下,單憑色香味感觀為葡萄酒評價。如1976年的Judgment of Paris,是最成功的例子,加州葡萄酒在巴黎作客戰勝主場,白頭海鵰擊敗高盧雄雞,從此加州葡萄酒在世界抬頭。至於Everyday Bordeaux的評分活動,並不是要挑戰誰,只不過要在400多元的價位內,找出100瓶具質素、適合每天品嘗的Bordeaux葡萄酒。


當然兩天內品試310瓶葡萄酒,其實我也在挑戰自己。


文、圖 蔡榛原

編輯 梁小玲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