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近幾年,相信大家都發覺,除了智能手機熱賣之外,專供手機使用的耳機(包括耳塞和耳筒)亦愈賣愈貴。不少耳塞和耳筒每副動輒要數百元至千多元,仍然有些人面不改容的就購買。有些音樂發燒友,甚至要隨身帶同「耳擴」(手提擴音器)來聽歌!
亦軒耳機音響世界創辦人羅偉明認為,手機用耳機的銷量和價格之所以大升,有四個理由。第一,iPhone推出之後,帶動音樂手機的質素大大提升,間接令到耳機的市場擴大。一些音響用品品牌本來只有傳統的耳機,眼見手機幾乎個個都用,市場這麼大,也紛紛推出專供手機使用的耳機。與傳統的耳機相比,專供手機使用的耳機只不過多了播放/暫停掣以及音量控制,或者還有選曲掣。其設計是複雜些少,但相差並不太遠。
第二,聽歌月費服務的推出,讓手機用戶可以一個固定月費,透過互聯網,以串流媒體形式,無限量的聽歌。這令到用手機聽歌的人和聽歌的時間都大大增加(因為不再限於自己的MP3檔)。亦因此多了女士選購高質素的手機用耳機。
首創耳機專門店 可試聽
第三,愈來愈多人購買手機用耳機,作為送禮之用。雖然人們對耳機的喜好並不完全相同,但送禮者通常都會選購一些穩陣、傳統音響大牌子的出品。所以,收禮者一般都會覺得可以接受。
第四,該公司和其他耳機專門店的出現,也有助市場擴大。在該公司之前,香港根本就沒有耳機專門店。耳機只是在一些音響用品店、唱片店、手機店中銷售。原則上,顧客購買之前,根本就不可以試用。該公司在2006年3月開設第一間樓上舖,首創全店專賣耳機,而且任人試用,面積僅約180呎。不到3個月,已搬至360呎的另一樓上舖。2007年6月,再搬至700多呎的地方。
現時,該公司在旺角的商廈開設了兩間樓上舖,面積分別有1800呎和1200呎。另外,還在旺角和灣仔開設了兩間商場舖,合共有4間耳機專門店。至於其網上討論區,更有3萬會員之多。
將推自家品牌耳擴
該公司共銷售超過100個品牌的耳機。其中,低於500元的產品,約佔三成營業額。500元至1000元的,約佔四成營業額。1000元至3000元的,約佔兩成。3000元以上的,則約佔一成。可以說,產品價位比以往拉闊了很多。女性顧客亦已增至三成,比以往多了很多。除了銷售他人的產品,該公司還自創了MUSE、Mingo、ARIA三個品牌,推出了耳塞、耳膠和線材(銅鍍線、銀鍍線等)。9月中,更會推出首款「耳擴」。10月,則會推出首款耳筒。這些產品都是由該公司設計,再委託內地的廠家生產。
「我們一款耳塞每次落單也生產1000至3000件。以我們4間分店自己賣,沒有給人分銷,這數目已不算少。」羅偉明說。「我們這些耳膠每對也賣數十元,並不是太便宜。」
業界需了解不同設計優劣
當然,在這個潮流中受惠的,不只是零售店,還包括廠商。易路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袁智傑透露,10年前,該公司以OEM或ODM形式代客戶生產的手機用耳塞,每對出廠價僅為5至10港元。但現時每對出廠價卻是50至100美元,其客戶都是歐美日的大品牌。
但行內人強調,切勿誤以為這行業很易做,什麼東西都可以賣得高價。實情是,零售商和生產商本身都要做好基本功,在技術和知識上下工夫,了解不同設計的優點和缺點,或什麼環境需要什麼東西。
羅偉明舉例說,某品牌的耳機的抗噪效果很好,但只是對恆定的噪音而言(如飛機聲、打樁聲);對於多變化的噪音,其抗噪效果就會差得多。此外,它抗噪的同時,亦會削弱了一些中頻的人聲。若是坐長途飛機時使用,特別是接近引擎的經濟客位,這很適合。但在其他環境,效果就未必那麼好。「這幾年來,我也見過很多耳機牌子只是曇花一現。」
亦軒耳機音響世界創辦人羅偉明認為,手機用耳機的銷量和價格之所以大升,有四個理由。第一,iPhone推出之後,帶動音樂手機的質素大大提升,間接令到耳機的市場擴大。一些音響用品品牌本來只有傳統的耳機,眼見手機幾乎個個都用,市場這麼大,也紛紛推出專供手機使用的耳機。與傳統的耳機相比,專供手機使用的耳機只不過多了播放/暫停掣以及音量控制,或者還有選曲掣。其設計是複雜些少,但相差並不太遠。
第二,聽歌月費服務的推出,讓手機用戶可以一個固定月費,透過互聯網,以串流媒體形式,無限量的聽歌。這令到用手機聽歌的人和聽歌的時間都大大增加(因為不再限於自己的MP3檔)。亦因此多了女士選購高質素的手機用耳機。
首創耳機專門店 可試聽
第三,愈來愈多人購買手機用耳機,作為送禮之用。雖然人們對耳機的喜好並不完全相同,但送禮者通常都會選購一些穩陣、傳統音響大牌子的出品。所以,收禮者一般都會覺得可以接受。
第四,該公司和其他耳機專門店的出現,也有助市場擴大。在該公司之前,香港根本就沒有耳機專門店。耳機只是在一些音響用品店、唱片店、手機店中銷售。原則上,顧客購買之前,根本就不可以試用。該公司在2006年3月開設第一間樓上舖,首創全店專賣耳機,而且任人試用,面積僅約180呎。不到3個月,已搬至360呎的另一樓上舖。2007年6月,再搬至700多呎的地方。
現時,該公司在旺角的商廈開設了兩間樓上舖,面積分別有1800呎和1200呎。另外,還在旺角和灣仔開設了兩間商場舖,合共有4間耳機專門店。至於其網上討論區,更有3萬會員之多。
將推自家品牌耳擴
該公司共銷售超過100個品牌的耳機。其中,低於500元的產品,約佔三成營業額。500元至1000元的,約佔四成營業額。1000元至3000元的,約佔兩成。3000元以上的,則約佔一成。可以說,產品價位比以往拉闊了很多。女性顧客亦已增至三成,比以往多了很多。除了銷售他人的產品,該公司還自創了MUSE、Mingo、ARIA三個品牌,推出了耳塞、耳膠和線材(銅鍍線、銀鍍線等)。9月中,更會推出首款「耳擴」。10月,則會推出首款耳筒。這些產品都是由該公司設計,再委託內地的廠家生產。
「我們一款耳塞每次落單也生產1000至3000件。以我們4間分店自己賣,沒有給人分銷,這數目已不算少。」羅偉明說。「我們這些耳膠每對也賣數十元,並不是太便宜。」
業界需了解不同設計優劣
當然,在這個潮流中受惠的,不只是零售店,還包括廠商。易路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袁智傑透露,10年前,該公司以OEM或ODM形式代客戶生產的手機用耳塞,每對出廠價僅為5至10港元。但現時每對出廠價卻是50至100美元,其客戶都是歐美日的大品牌。
但行內人強調,切勿誤以為這行業很易做,什麼東西都可以賣得高價。實情是,零售商和生產商本身都要做好基本功,在技術和知識上下工夫,了解不同設計的優點和缺點,或什麼環境需要什麼東西。
羅偉明舉例說,某品牌的耳機的抗噪效果很好,但只是對恆定的噪音而言(如飛機聲、打樁聲);對於多變化的噪音,其抗噪效果就會差得多。此外,它抗噪的同時,亦會削弱了一些中頻的人聲。若是坐長途飛機時使用,特別是接近引擎的經濟客位,這很適合。但在其他環境,效果就未必那麼好。「這幾年來,我也見過很多耳機牌子只是曇花一現。」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