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店見聞﹕老實單車 簡單未老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02日 21:35
2012年09月02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街道的風景來自人和店舖。


沉悶的,放眼盡是一式一樣的連鎖店,別的地區也能找到,要是把它們當做路標,準會迷路,只怪它跟我們並沒有任何關係,除了一買一賣。相反,有趣的地方總有獨一無二的小店,店裏的物件、人和故事交織成社區的血脈,帶來情感、生活氣息。


店主或員工,浸淫在行業裏,凝練出知識、智慧,喜歡買物,大抵與這些人有關,買賣之間不止有交易,更有交流。


既然他們總不吝嗇分享故事,何不記錄下來?

讓未來的我們——活在升高了的蛋糕樓、木無表情的一大片灰色牆之上時──

能夠懊悔地回憶起街道尚在的日子,我城原來曾經是饒有趣味的地方。


香港一直不是腳踏車城市,雖然交通方便,但路窄車多,欠缺城市配套。近年雖然吹起單車熱潮,卻未有其他綠色城市的氣候。自行車的興起,其實已是第二波,七十年度始,香港百業待興,自行車被商號廣泛使用,身穿白色汗衫騎自行車運送石油氣罐、米包以及各項貨物之情景,是黑白舊照片的尋常畫面。時至今天,仍然在繁忙鬧市中蹬着自行車穿梭的人,大多是送外賣員工,加上有幸能夠以之代步的新界居民,使用人數不算多,但在佐敦炮台街,卻有一家店一直賴以為生。


公商單車的網頁有這樣的開場白﹕「公司創立於1935年,至今在單車行業已有70多年,主要經營買賣自行車及零件,是香港歷史最悠久及經驗豐富的批發商及零售商之一。」在店內坐鎮的,是五十歲的李先生,生意由父親交到他手中,已是第二代。


懷舊客尋鳳凰

李先生外表斯文,與其餘三名鈕釦全開或打大赤膊的員工一比,略為柔弱,他伏在小小的玻璃辦公桌上談公事,對在電話另一端的客戶推銷產品,術語外行人聽不明白,不過聽得出他的殷勤。早上十一點多,店舖剛開不久,員工忙着進出,將紙箱和單車擱到門外去。店舖面積不少,但放滿了紙箱零件,一條樓梯領往閣樓,車輪和不知名物件橫陳着,顯得空間略為擠迫。


李先生代父親交代生意起源﹕「那時代搵食艱難,人浮於事,基層人士要養家,單車易入行,可能佢個人老實,客人畀生意你做,做做吓,搞起批發。」公商由在街上替人修理單車起家,但李先生對此記憶早已淡忘﹕「應該也是在佐敦吧,我當時好小,不記得了,我一出世已經有舖,我都五張幾,幾時入舖無辦法知,家人已經不在了。店當初在吳松街,來到炮台街後,所在位置曾經重建,往前一點的位置搬,1987年樓宇重建後搬回來,我也是約87年開始幫手。」


公商現代理各類單車配件,也做小量零售,貨品主要屬中下價,最顯眼的,是國產鳳凰牌單車,李先生說明﹕「原先賣的,多來自英國,如『客家佬』、Philips、三槍等,後期國內開放,開始進口上海牌子如鳳凰、永久,或廣州的五洋等。」這些單車價錢比英國貨便宜三分之一,市民傾向選擇,李先生憶述﹕「當時一輛鳳凰,大概賣280元。」英國車因而漸漸式微,不少喜歡懷舊的人,想買鳳凰,都懂得來公商尋寶(包括記者在內),其他零售顧客,大多是附近的茶餐廳或街市檔主,因此貨品和店面走平實路線,也很恰當。


責任大於理想

「當時的單車行比較簡單,一路做,做得好,別人覺得你靠得住,有信心,就有生意,沒現在這麼多新款東西。」一些現在做得大的公司,超過30年歷史的,都曾向公商取貨,但李先生不透露哪間,怕有所得失,「我們都是老實做自己嘢。」


自然而然地子承父業,問李先生年輕時有否想過說不?他有點無奈﹕「這條問題能不能不答?」他靜默了一陣子﹕「無話想不想,很自然,每個年輕人都有理想,當時曾想過未必要繼承,但後期家人年紀大,要幫忙,縱有其他兄弟姐妹,都各有工作,我最年幼,又不算叻,唯有做吧。」四、五十年代,工種選擇不多,養妻活兒大於理想,時移世易,工作選擇其實又增加了多少?談夢仍然不容易。


着李先生分享經商心得,他謙虛﹕「我的data早不update了,因為一直是家族生意,入行時不是白紙,而且我們的一套已然不合時代,競爭沒現在大,不過做批發的,要認識產品,要有資源,與客人有良好溝通,老實做,別人才畀生意你做。」當愈來愈多年輕人願意花錢「玩單車」,較為傳統的公商也得略為改變方向,多進點新款牌子和零件,但我喜歡現在的公商,滿牆的紙箱上,寫滿不知何年何月落下的字迹,物件濛上一層灰,跟單車一樣,走過不少歷史,始終簡單,沒變樣。


文、圖 饒雙宜

編輯 陳嘉文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