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知慳識儉﹕草根創作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02日 21:35
2012年09月02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一間屋邨小麵店,不知比多少貴價餐廳好味,除了牛腩味道夠濃雲吞正宗,說的也是它的人情味。


鴨腳木、垂葉榕、曇花、風雨蘭、珊瑚藤……

本來一盆盆擺放在瀝源邨的盛記麵家,是店主B哥從街邊或垃圾站撿回來的「流浪植物」,好端端照顧了這些年,房屋署一聲令下,全部要清走。


政策向來只關心管理,手段強硬,因為權貴不知道植物也有生命,知道也不愛惜,更不清楚草根的力量,微小但堅強。


一直喜歡去盛記醫肚,牛腩河夠地道,亦因為店內佈置令人會心微笑。


盛記位置獨特,五十年前扎根於沙田舊墟,直到興建該區第一個公共屋邨後搬到瀝源邨地下,為街坊提供價廉物美的食物。這裏沒門沒閘,穿過屋邨交錯的秘道才能尋到入口,甫進內,只覺這裏不像香港,因為店離奇的大,與平台相連的一邊,掛滿植物,營造了一道綠牆,綠牆下的藍色椅子,與室內木造的不同,區分了「室外」與「室內」空間。


照顧盆栽 不覺費時

當讀到面書有這樣一個活動:「200盤花待領養,求有心人愛花人有陽台的有緣人出手」,而受害者正是這裏的盆栽,特別痛心。近日探訪B哥,只見不少盆栽消失了,零零落落吊掛着的,數量只剩十分一,趁B哥百忙之中「落場」,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B哥搔搔頭:「事緣房署的蟲鼠組,投訴盆栽帶來蚊患,只好分給其他人。」他嘀咕:「他們卻提都不提自己的工程。」不捨之情清晰地流露在他臉上,「其實我不想分出去,盆栽是獨特生物,帶來生氣,清新氧氣和舒服感受」。他絲毫不覺照顧它們浪費時間,天天淋水,間中換盆是店內恆常雜務,奈何房署始終認為「阻住地方、唔好睇」。


心機裝飾 不花錢

盛記近年多事,數年前領匯入主屋邨後整頓租務,已面對過一次厄運:租金大幅增加,舖位亦被迫要全租,從一變六,地方大數倍,但二十塊一碗麵,區內大多是低收入人士,叫人怎經營?幸而街坊有心,齊保盛記,讓它繼續留下來。


亦從那次起,B哥大事為老舊的室內粉飾,希望為店帶來生氣和活力,不過他的前提是不花錢,花錢買新的,他覺得沒意思,而且資金也有限。如是者,他和家人的心機化為店內一件件獨特的創作,解決難題之餘,也有心意,B哥舉例:「我們的配套其實一早老化,例如有個排污的地方傳出異味,怎辦?建一道牆或可擋着,但牆給人生硬的感覺,氣氛欠佳。」


他明白香港人壓力大,常常對着石屎,感覺冷冰冰,「我們的裝飾都以這為前提,第一是盡量不花錢,第二是不要給人冰冷感覺」。撿拾盆栽只是其一,店內差不多所有裝飾物資,本來都有別的用途,壞了、舊了,被扔在垃圾站,藉盛記還魂,如線轆、玻璃酒樽、荷蘭水蓋、木梯、卡板,四十多五十種物料,都是別人不要的,下場是堆田區。


拾荒物 不放棄

但B哥曾看過一套日本電影《楢山節考》,給他極深刻的印象:「故事講述當時的一條貧瘠村落,有條規例,任何人到了70歲便要送上山等死,讓食物資源不會太緊絀,老人家面對的命運是死,有位婆婆,好叻好本事,牙仲用得,可以四圍走,但無奈地她已經70歲,臨上山前,她帶兒子去特別的地方,都是沒有人知道的,能夠尋找食物,這帶給我很多反思,香港現在物質豐盛,但以前的人真的沒辦法,所以我用任何東西,可以用的都不會放棄,就算是酒樽,都送去回收廠做地磚。」


他明白最簡單的道理,而且身體力行:「大自然是特別的,無窮無盡地去用資源,總有天會用完,我們不能讓堆田區承擔更多,要是物件未到那階段的話,便試着改變其用途。」以為B哥從小愛做手工,裝修主腦原來是他大哥:「大哥喜歡創作,他以前念藝術、攝影,從事出版,年輕時四處流浪,裝飾或其他內部的事情,他亦有負責,大家一起做。」B哥說:「不用錢不是用口講的!」


讓我們看看盛記從拾荒物上施加的魔法:

文、圖 饒雙宜

編輯 李寶瑜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