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讓傳統藝術「動」起來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02日 12:00
2012年09月02日 12:0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優良的傳統藝術需要世代相傳,才有機會發揚光大。一群「九十後」憑着創意配合現今科技,將豐子愷的漫畫「動」起來,實行另類的文化傳承。

 

     他們就是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創意媒體高級文憑學生,為了完成畢業習作,這群年輕人開始接觸「中國漫畫之父」豐子愷的漫畫世界,由對中國文藝毫無認識,變得有所領悟。他們把豐子愷的漫畫,透過科技和創意變成動畫,作品更獲香港藝術館的賞識,在豐子愷藝術展覽中面世。

 

     這群年輕人參與這次展覽有何得著呢?藝術館又計劃如何為傳統藝術換新裝,吸引新一代的藝術愛好者?

 與文人結緣

 

    「豐子… … 是誰?」這是袁泳寶和幾位同學初次見到豐子愷這名字時的反應,他們當時連唸這位漫畫之父的名字也不懂。當泳寶知道畢業習作的主題,要以豐子愷的漫畫來創作動畫短片時,更加摸不着頭腦。但她知道,要做好這份習作,必須先與豐子愷「交朋友」,研究他的作品和生平的資料。

 

     萬事起頭難,泳寶雖是超級漫畫迷,但一向鍾愛的是日本漫畫,從不認識中國傳統書畫。她與幾位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創意媒體高級文憑學生,花了數個月,細閱豐子愷的作品。

 

    「我們從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中,發現很多以家庭倫理生活為題的作品,我們特別喜歡小朋友模仿父母的元素,所以設計了四兄弟姊妹,當父母外出時「扮大人」處理家務的小故事。」

 

     這小故事便製作成動畫短片《樂天倫》。動畫中的小朋友,當父母不在家時,穿上爸媽的衣服,又為家人倒茶、晾曬衣服。雖是短短約三分鐘,同學們卻花了不少心思。

 

    「首先,製作這齣動畫,我們要長時間練習,盡量模仿豐子愷先生的畫風。而漫畫中的顏色,亦貫徹比較懷舊的感覺。為了令動畫中人物的動作更流暢,我們先找來幾位小演員,拍攝參考片段。如果沒有拍這段短片,真的不會留意到小朋友一些有趣的小動作。例如,他們飲水時,慣用雙手緊緊捧著水杯。」

 

     另一齣動畫,把多幅豐子愷描繪小朋友玩遊戲的漫畫,串連成一個故事。故事的主角沉迷電子遊戲,不愛與人溝通。某日時空交錯,突然走進豐子愷的漫畫世界,遇到漫畫中的小朋友,一同玩遊戲,學懂分享的重要。

 

     葉頌偲同學很喜歡這齣自己參與創作的動畫,在整個過程中亦有所體會。「香港小朋友物質生活豐富,什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不難得到,但他們真的快樂嗎?其實,快樂可以很簡單,我們應該珍惜身邊的人和物。」

 

心思獲認同

 

     兩齣動畫都在香港藝術館舉行的「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展覽中播放,廣受歡迎,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亦非常讚賞這群學生。

 

    「即使是一兩個細微動作,一兩件道具,同學們都經過細心研究。譬如他們會為簡單的一個茶壺造型,翻查很多資料,參考當時上海、江南一帶所用的茶壺,繪畫得唯妙唯肖。他們不單享受製作的過程,我也樂見他們全情投入、力臻完美的一面。」

 

     司徒元傑認為,藝術館這次與知專設計學院的合作,不單創新,更是一種充滿教育元素的藝術體現。「藝術是將真善美呈現出來。這次同學們一起討論、製作,當中的體驗難能可貴。我認為這根本就是一種行為藝術。」

 

     其實,要吸引年輕一代走進藝術館欣賞傳統藝術作品,確非易事。「大部分人都覺得中國傳統藝術,特別是古代書畫,十分沉悶,沒有吸引力,這是我們發展藝術鑑賞的局限。」司徒元傑希望透過這次合作,更多了解年輕人的喜好,繼續為傳統藝術換新裝,提升吸引力。

 

古文藝新貌

 

     豐子愷展覽後,香港藝術館會再與年輕人合作,利用多媒體,加上創意,「活化」傳統文藝。「構思中的計劃會更具挑戰性,更有趣 。藝術館收藏了很多極具價值的古代書畫,很多人會覺得很深奧。我們計劃加入互動元素,例如唐伯虎的古畫《抱琴歸去圖》,很多人只看見畫中有山有水,亦有古人。我們會運用科技,帶大家走入畫中,穿越時空回到明朝,與畫中古人,即唐伯虎,現場對話。」司徒元傑滿腦子大計。

 

     他認為,社會進入電子世界,展覽模式亦要與時並進。但重要的是,無論用什麼方法為傳統藝術作品添上姿采,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美術教育,讓更多人分享藝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