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資銀行正逐漸被推離政策庇護安樂所,隨着政府對利率市場化及其他一系列政策的推進,內銀已從過往「鼓勵盈利」的對象轉變為「打擊暴利」的目標。當盈利增長的幅度和速度開始受制於一種「政治壓力」時,中資銀行業未來亦甚難告別現時盈利下滑的陰霾。
謝國忠﹕不能長期讓銀行維持高增長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就說,在經濟降溫的今天,政策不可能再去保銀行而不保實體經濟,政府也不可能長期讓銀行維持高增長。
翻查資料,1998年,中央用2700億(人民幣.下同)特別國債充實內銀資本金,2002年,政府再出手剝離了內銀高達14000億的壞帳。「此後政府想讓銀行賺錢來彌補損失,高速的盈利增長可以說是規定的,但是,隨着經濟放緩,讓實體經濟走出困境比維持銀行盈利顯然更重要。」謝國忠表示。
目前,降低貸款利率而提高存款利率,加強資本要求,提高風險管控,增加考核等等,都看出監管機構對內銀的施壓與日俱增。
謝國忠﹕不能長期讓銀行維持高增長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就說,在經濟降溫的今天,政策不可能再去保銀行而不保實體經濟,政府也不可能長期讓銀行維持高增長。
翻查資料,1998年,中央用2700億(人民幣.下同)特別國債充實內銀資本金,2002年,政府再出手剝離了內銀高達14000億的壞帳。「此後政府想讓銀行賺錢來彌補損失,高速的盈利增長可以說是規定的,但是,隨着經濟放緩,讓實體經濟走出困境比維持銀行盈利顯然更重要。」謝國忠表示。
目前,降低貸款利率而提高存款利率,加強資本要求,提高風險管控,增加考核等等,都看出監管機構對內銀的施壓與日俱增。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