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下稱國教科)方興未艾,政府擺出讓步姿態,表示在不撤科的前提下,環繞國教科的都可以討論。政府最新的立場是難以奏效的,因為未能消除公眾疑慮,在缺乏互信下,反對國教科的家長、學生和團體,不可能與政府商量怎樣教好國民教育。政府應該釜底抽薪,撤科再議,建構官民有共識的國民教育,用實際行動展示梁振英政府與曾蔭權政府之別。
政府須擇善固執
關鍵在善的內涵
關於國教科爭議,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講到政府要擇善固執,表示若只為迴避一些不想見到的場面,就推翻決定,未必是香港之福,政府日後做事會受到很大掣肘云云。林鄭月娥口才甚佳,她看準許多人不滿曾蔭權政府推動政策「遇反對而縮」的取態,以「擇善固執」包裝國教科和政府義無反顧,不過,關鍵在那個「善」字,國民教育對於學生,何善之有?
國民教育對學生的善,在於培養出有多元、多角度、獨立思考的愛國學生;這個「善」,字面上,政府和反對人士完全一樣,若名實相符,非常值得支持。不過,在落實過程中卻出了不少問題,以致名不副實——教育局被揭發資助左派團體出版「洗腦」國情教材、教育局編寫了一些「洗腦」的教材教案、教育局制訂了盲目愛國準則的「愛國評核」問卷。教育局這些所作所為,若說政府為香港下一代的福祉「擇善固執」,這是侮辱香港人的智慧。
現在愈來愈多人認識到國教科不妥,加入反對行列,這個發展主要由教育局造成,使人對政府推動國教科的動機和目的,滿腹疑團。所以,政府重建市民對教育局的信心,使市民認識到國教科並非洗腦,讓學生在獨立和有批判性思想下愛國,則國教科對學生才是最大的「善」,也才符合林鄭月娥的「政府是對700萬人負責」說法。若要做到這樣,除了撤科再議,顯示政府坦蕩蕩,並無隱蔽議程,看不到有其他更好選擇。若非如此,政府會被認為「擇惡固執」,要荼毒學生的思想和心靈。
面對總部廣場被佔領、絕食、大集會,政府調整策略,容許「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在原有框框以外,可以討論所有相關事項,特首梁振英就此形容「撤回或不撤回國教科之間的空間非常大,政府和反國教科人士的商量餘地亦很大」云云。政府這個「讓步」,貌似寬容,不過,在不撤科的前提下,政府只是擺了一個姿態,實質無改變。
因為按政府的程序,國教科已經開展,無論課程、教材、監察和評核,都要按國教科課程指引的規定,今年4月,教育局頒布了課程指引,除非政府表明重新檢討或擱置,則委員會相關討論都不能脫離課程指引的範圍。政府死抱課程指引不放,委員會的討論空間根本有限。
問題是課程指引在國民教育部分,強調情意教育,容易讓人有「洗腦」之感;另外,課程指引有關評估部分,側重「情感層面」評估,並引用學生是否顯露「情感觸動」作為評估例子。課程指引這些內容,使人看到國教科並非教授知識,而是給學生灌輸愛國情感,與培養學生多元、多角度、獨立思考的原旨,大相逕庭。試問按課程指引的框框討論國教科,有什麼空間可言。
反對國教科人士要求「先撤科,再諮詢」,政府則以「邊開展,邊討論」回應,經過梁振英和林鄭月娥先後宣示的「有很大討論」空間之後,表面上雙方有交集,應該有討論空間;不過,課程指引的框框等同前設,委員會的討論就不是開放式的討論,而是有局限的討論。現在情况宛如政府設局,請君入甕,要營造反對國教科人士與政府「共商國事」的氛圍,這種伎倆若能成功,也太小覷民間的智慧和政治水平了。
政府總部已經被佔領人士改為「公民廣場」,愈來愈多社會人士參與,包括學者等加入絕食,近日並非假日,持續高溫,晴雨不定,而且剛開學,市民要為上課和生活奔忙,但是連日仍有大批學生在課餘、市民在公餘到廣場加入示威行列。這樣的場景,歷來群衆運動顯得較少見,反映對國教科的疑慮,並不局限於學民思潮、家長關注組和個別教育團體,而是社會上許多市民的共同疑慮。
左派人物謊報軍情?
勿錯誤解讀害港害國
部分左派人物將目前情况解讀為攻擊中央、攻擊內地種種、攻擊特區政府云云,這些人怎樣看待反對國教科運動,有其自由,但是要警惕他們謊報「軍情」,把一場單純維護思想自由、要求實現當年「在港不搞愛國主義教育」的承諾,描繪為什麼陰謀詭計。23年前的六四事件,有說法當時有人向鄧小平謊報軍情,把一場愛國民主運動定性為「動亂」,使事態急速惡化,無法轉圜,最終以暴烈手段鎮壓,開槍殺人民收場,使解放軍和中共都留下巨大污點。香港是一個平和的社會,左派人物應該撫心自問,不要錯誤解讀,害港害國。
反對國教科運動方興未艾,不合作運動、罷教、罷課已經提上議程,梁振英要為國教科解套、為政府管治解套、為自己解套,當然也為香港整體解套,應該當機立斷,撤科再議。撤科絕非放棄國民教育,因為再議就是要討論怎樣教好國民教育。若政府真的旨在培養出有多元、多角度、獨立思考的愛國學生,則與家長的目標一致,官民就國民教育達成共識是完全有機會的。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政府須擇善固執
關鍵在善的內涵
關於國教科爭議,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講到政府要擇善固執,表示若只為迴避一些不想見到的場面,就推翻決定,未必是香港之福,政府日後做事會受到很大掣肘云云。林鄭月娥口才甚佳,她看準許多人不滿曾蔭權政府推動政策「遇反對而縮」的取態,以「擇善固執」包裝國教科和政府義無反顧,不過,關鍵在那個「善」字,國民教育對於學生,何善之有?
國民教育對學生的善,在於培養出有多元、多角度、獨立思考的愛國學生;這個「善」,字面上,政府和反對人士完全一樣,若名實相符,非常值得支持。不過,在落實過程中卻出了不少問題,以致名不副實——教育局被揭發資助左派團體出版「洗腦」國情教材、教育局編寫了一些「洗腦」的教材教案、教育局制訂了盲目愛國準則的「愛國評核」問卷。教育局這些所作所為,若說政府為香港下一代的福祉「擇善固執」,這是侮辱香港人的智慧。
現在愈來愈多人認識到國教科不妥,加入反對行列,這個發展主要由教育局造成,使人對政府推動國教科的動機和目的,滿腹疑團。所以,政府重建市民對教育局的信心,使市民認識到國教科並非洗腦,讓學生在獨立和有批判性思想下愛國,則國教科對學生才是最大的「善」,也才符合林鄭月娥的「政府是對700萬人負責」說法。若要做到這樣,除了撤科再議,顯示政府坦蕩蕩,並無隱蔽議程,看不到有其他更好選擇。若非如此,政府會被認為「擇惡固執」,要荼毒學生的思想和心靈。
面對總部廣場被佔領、絕食、大集會,政府調整策略,容許「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在原有框框以外,可以討論所有相關事項,特首梁振英就此形容「撤回或不撤回國教科之間的空間非常大,政府和反國教科人士的商量餘地亦很大」云云。政府這個「讓步」,貌似寬容,不過,在不撤科的前提下,政府只是擺了一個姿態,實質無改變。
因為按政府的程序,國教科已經開展,無論課程、教材、監察和評核,都要按國教科課程指引的規定,今年4月,教育局頒布了課程指引,除非政府表明重新檢討或擱置,則委員會相關討論都不能脫離課程指引的範圍。政府死抱課程指引不放,委員會的討論空間根本有限。
問題是課程指引在國民教育部分,強調情意教育,容易讓人有「洗腦」之感;另外,課程指引有關評估部分,側重「情感層面」評估,並引用學生是否顯露「情感觸動」作為評估例子。課程指引這些內容,使人看到國教科並非教授知識,而是給學生灌輸愛國情感,與培養學生多元、多角度、獨立思考的原旨,大相逕庭。試問按課程指引的框框討論國教科,有什麼空間可言。
反對國教科人士要求「先撤科,再諮詢」,政府則以「邊開展,邊討論」回應,經過梁振英和林鄭月娥先後宣示的「有很大討論」空間之後,表面上雙方有交集,應該有討論空間;不過,課程指引的框框等同前設,委員會的討論就不是開放式的討論,而是有局限的討論。現在情况宛如政府設局,請君入甕,要營造反對國教科人士與政府「共商國事」的氛圍,這種伎倆若能成功,也太小覷民間的智慧和政治水平了。
政府總部已經被佔領人士改為「公民廣場」,愈來愈多社會人士參與,包括學者等加入絕食,近日並非假日,持續高溫,晴雨不定,而且剛開學,市民要為上課和生活奔忙,但是連日仍有大批學生在課餘、市民在公餘到廣場加入示威行列。這樣的場景,歷來群衆運動顯得較少見,反映對國教科的疑慮,並不局限於學民思潮、家長關注組和個別教育團體,而是社會上許多市民的共同疑慮。
左派人物謊報軍情?
勿錯誤解讀害港害國
部分左派人物將目前情况解讀為攻擊中央、攻擊內地種種、攻擊特區政府云云,這些人怎樣看待反對國教科運動,有其自由,但是要警惕他們謊報「軍情」,把一場單純維護思想自由、要求實現當年「在港不搞愛國主義教育」的承諾,描繪為什麼陰謀詭計。23年前的六四事件,有說法當時有人向鄧小平謊報軍情,把一場愛國民主運動定性為「動亂」,使事態急速惡化,無法轉圜,最終以暴烈手段鎮壓,開槍殺人民收場,使解放軍和中共都留下巨大污點。香港是一個平和的社會,左派人物應該撫心自問,不要錯誤解讀,害港害國。
反對國教科運動方興未艾,不合作運動、罷教、罷課已經提上議程,梁振英要為國教科解套、為政府管治解套、為自己解套,當然也為香港整體解套,應該當機立斷,撤科再議。撤科絕非放棄國民教育,因為再議就是要討論怎樣教好國民教育。若政府真的旨在培養出有多元、多角度、獨立思考的愛國學生,則與家長的目標一致,官民就國民教育達成共識是完全有機會的。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