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撤科回歸教育議題 局面就會豁然開朗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06日 06:35
2012年09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下稱國教科)本來是教育議題,但是現在已經演變為一場政治運動,政府與反對國教科人士對峙,政治鬥爭意味濃烈。梁振英政府若想打破僵局,就要降低爭議的政治成分,使之回歸為教育議題,讓社會有廣闊空間,共同探討如何培養具備多元、多角度和獨立思考的愛國學生。而撤科再議,是國教科爭議去政治化、回歸教育議題的出路,期望梁振英正確抉擇。


爭議演變政治鬥爭

官民沒有討論空間

一名匿名中五生,寫信給在政府總部外抗爭的民間反對國教科大聯盟和學民思潮,表示認同國教科教材有偏頗,但就質疑是否要撤科,希望他們能夠理性討論及聽取各方意見云云。不少人與這名中五生有相同意見,特別是政府擴大了開展國教科委員會的討論範圍,使得不少人認為毋須撤科,也可以透過討論解決問題。若國教科是單純的教育議題,事態不至於如此繃緊,官民有很大討論空間,但是國教科事態已經演變為一場社會政治運動,它的政治成分掩蓋了教育成分,就算梁振英政府,也以政治鬥爭心態抗拒撤科訴求。因此,中五生的意見與國教科事態性質脫節。


國教科之政治化,政府是始作俑者。去年5月,教育局發表的國教科課程指引諮詢稿,許多人指出國民教育部分過分強調情意教育,有洗腦之嫌,評估則以學生是否顯露「情感觸動」來衡量,認為甚為不妥。但是,今年4月,教育局頒布的課程指引,並未調整這些敏感部分;然後教育局被揭發資助左派教育團體出版的「洗腦」教材,已經分發給學校,教育局也制訂了盲目愛國準則的「愛國評估」問卷。連串事態,驚醒了家長和市民。迄今政府對教育局涉及「洗腦」,沒有使人信服的解釋,卻堅持按原計劃開展國教科,這樣,使社會人士認定政府在執行一項政治任務,而擴大國教科委員會的職能,以什麼都可以談來包裝,則被視為政府以拖待變,目的只為在學校教授國教科成為事實,製造米已成炊局面而已。


政府就國教科,從打造課程指引到應對早期的反對聲音、近期的群衆抗爭,都顯露政治盤算,這種取態,使本來是非常單純始於個別家長自發的反對行動逐步升級,最新的發展是學聯已經發起大專學生罷課,中小學生罷課也在醞釀。整體事態發展,由單純到複雜化到政治化,與政府的處理有密切關係,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政府有責任把國教科議題去政治化,使之回歸教育議題,創造空間,讓各方參與討論如何教好國民教育。


政府擴大國教科委員會職能,聲言對「佔領」政府總部廣場的人士不會採取清場行動,這些做法,取態寬鬆,有淡化對峙之意,不過,現在的事態已經非常政治化,這些做法不足以扭轉大局。我們認為,現在是梁振英展示正確領導和展現領導能力的時候,他應該果斷地撤科再議。主要有4方面理由:


(1)事態正朝向全民運動發展,若現在不緩和局勢,令事態發展更深化而激化整體社會情緒時,梁振英和政府將更為被動,屆時處理就要付出更沉重政治代價,對香港絕無好處。


(2)民間對政府已經失去信任,若政府一意孤行,強制推動國教科,官民只會陷入無休止的鬥爭之中。國教科成為橫亙於官民之間的一條刺,社會不可能和諧,現在政府迫切要做的是構建官民互信。


(3)推動國教科並非當務之急,况且由課程指引到教材、教學方法、監督以至評估等,都極具爭議,由家長、教師、學校以至整體社會都未準備好,強推只是胡來,不會帶來教好國民教育的積極效果。


(4)梁振英政府開局焦頭爛額,要拿出政績爭取市民支持,但是國教科爭議使社會未能聚焦政策討論,政府為毫無迫切性的國教科而犧牲施政,不但愚蠢,也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梁振英已經表明爭取參與2017年的首次普選特首,若糾纏於國教科鬥爭,對他實現這個宏願,會有幫助嗎?


梁振英還未正式就任特首時,對困擾醫院體系與港人的內地孕婦來港分娩問題,不惜「僭越」當時的曾蔭權政府,宣示明年不再有內地孕婦配額,這個決定一錘定音,即時解決了曾蔭權政府留下來的難題,贏得各方肯定和讚賞。我們期望在國教科爭議,再看到勇敢果斷、撥亂反正的梁振英,事實上,現在國教科種種爭議,也是曾蔭權政府留下來的「蘇州屎」,梁振英為此而得罪大多數市民,絕不值得。


對內地孕婦撥亂反正

期望梁振英重顯果斷決定

有意見認為,政府一旦改變立場,撤科再議,會損害梁振英和政府的威信。我們認為梁振英和政府堅持錯誤的、家長和社會不接受的國教科,才會損害他們的威信;若他們主導的國教科,內容和教學都符合培養多元、多角度、獨立思考愛國學生的原旨,則梁振英和政府的威信不但不會受到損害,反而會威望大增,得到市民認同和支持。現在,擺在梁振英面前的選擇,存乎一念之間,期望他正確抉擇,為國教科和為香港解套。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