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今次學聯發起的「9.11」罷課行動,是繼1970年代末「金禧中學」罷課事件及23年前六四事件後全港罷課,本港教育史上第三次罷課行動。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認為,由大專生發動首輪罷課,有助壯大反國教科的聲勢,但始終要求撤科「戰線」並非在大專界,行動對促成中、小學大規模罷課行動,未必有實質推進之效。
港史兩罷課 金禧六四
本港史上兩次罷課行動,分別是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教協發動全港罷課一天,呼籲學生留校,由教師向學生講解六四。至於1977至78年發生的「金禧中學」事件,師生因不滿校方財政混亂,自發連串罷課、靜坐及示威抗爭,至78年5月學校被當時的教署封校,千多名學生無校可歸,學聯遂發起義補,於中大校園為受影響金禧學生上課至暑假開始。
蔡子強分析,「9.11」罷課行動實際只維持4小時,事實上未必所有大專生於該時段內有課,難以全然稱為「罷課」。他直言,大學教師有責任照顧所有學生,只要有同學希望上課,教師亦不可置他們於不顧,要動員大專教師於「9.11」當日罷教參加集會,有一定難度。以他個人而言,當日下午並無課堂,便難以說是透過「罷課」來參與集會。
「金禧事件」時就讀港大文學院、當年曾義教歷史科的城大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張楚勇認為,當年的學生有切實的補習需要,與現時表達反國教科訴求的罷課行動,性質不同,「現在就算成功推動罷課,學生也可在課室、圖書館自習,或者直接不返校一天亦可」。
教評會倡一年冷靜期
教育評議會主席鄒秉恩則建議,就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以一年時間作為「冷靜期」,然後重新訂立推行方案。教評會在8月初至9月初以問卷訪問60間中小學的校長老師,收回203份問卷,有超過八成校長及老師同意學校推行國民教育,至於開展年份,66%學校表示未決定,14%表示於下一學年實施,另外八成教師認為可運用專業選用不同教材,推行全面國民教育;只有7%受訪者同意不撤科便罷課。
港史兩罷課 金禧六四
本港史上兩次罷課行動,分別是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教協發動全港罷課一天,呼籲學生留校,由教師向學生講解六四。至於1977至78年發生的「金禧中學」事件,師生因不滿校方財政混亂,自發連串罷課、靜坐及示威抗爭,至78年5月學校被當時的教署封校,千多名學生無校可歸,學聯遂發起義補,於中大校園為受影響金禧學生上課至暑假開始。
蔡子強分析,「9.11」罷課行動實際只維持4小時,事實上未必所有大專生於該時段內有課,難以全然稱為「罷課」。他直言,大學教師有責任照顧所有學生,只要有同學希望上課,教師亦不可置他們於不顧,要動員大專教師於「9.11」當日罷教參加集會,有一定難度。以他個人而言,當日下午並無課堂,便難以說是透過「罷課」來參與集會。
「金禧事件」時就讀港大文學院、當年曾義教歷史科的城大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張楚勇認為,當年的學生有切實的補習需要,與現時表達反國教科訴求的罷課行動,性質不同,「現在就算成功推動罷課,學生也可在課室、圖書館自習,或者直接不返校一天亦可」。
教評會倡一年冷靜期
教育評議會主席鄒秉恩則建議,就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以一年時間作為「冷靜期」,然後重新訂立推行方案。教評會在8月初至9月初以問卷訪問60間中小學的校長老師,收回203份問卷,有超過八成校長及老師同意學校推行國民教育,至於開展年份,66%學校表示未決定,14%表示於下一學年實施,另外八成教師認為可運用專業選用不同教材,推行全面國民教育;只有7%受訪者同意不撤科便罷課。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