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9月1日,栗戰書正式接替令計劃,出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今年7月新華社發布栗戰書「另有任用」的消息前,這名1950年出生的「政壇黑馬」因接近65歲退休年齡,又長期在落後地區任職,並未引起外界過多注意。因此,有人指他幸運地搭上了仕途晉升的末班車。由於他的從政經歷比前任令計劃更豐富,資歷更老,在中共十八大上,他可能不止進入中央書記處,很可能成為政治局候補委員。
栗戰書出身於河北中共地下黨世家,政治生涯起步於他的家鄉河北。1983年,33歲的栗戰書正擔任河北省無極縣縣委書記,同年30歲的習近平在鄰縣正定縣擔任縣委書記,兩縣均屬石家莊轄下。外界指他們那兩年間建立了政治友誼,作為栗戰書是習近平親信的證據。兩年後,習近平調往福建,栗戰書則到河北共青團系統任職,以36歲之齡當選團省委書記,他因此又被歸入「團派」。然而,又有消息指他與同樣來自河北的退役上將由喜貴淵源頗深,而由喜貴是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侍衛長,曾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兼中央警衛局局長,於是外界又猜測栗戰書帶有江派色彩。這也反映,栗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人物。
副省級十多年 終主黑黔
栗戰書48歲時離開河北家鄉,調任陝西省委常委。據說,他離開是因受當時主政河北的省委書記程維高排擠,後來程因貪腐被撤職查辦。之後,栗戰書先後任西安市委書記、陝西省委副書記、黑龍江省委副書記,在副部級徘徊了十多年,終於在2007年坐正黑龍江省長,兩年後再以60之齡調任貴州省委書記,主政一方。
2008年3月,央視名嘴崔永元專訪時任黑龍江省長的栗戰書時,栗不無自豪地稱「有人說我是三北幹部」,暗指自己先後在華北、西北、東北工作過。他對三地人情民風的點評是﹕河北人有趙燕俠義之情,陝西人有昔三秦人豪爽之風,黑龍江人因多屬移民後代,故古道熱腸、寬厚包容。
曾治三北 因地制宜
栗戰書在各地的施政也因地制宜。主政古都西安時,他宣示要「打造成西部最佳城市」;在產糧大省黑龍江,他強調,「我們有責任給農民朋友服好務」;在經濟居全國末位的貴州,他揚言,「我們不想總是墊底,我們也要奮力爬高!」據貴州官員透露,栗戰書主政後,省委幹部都苦不堪言,因為栗書記總也不下班,因此其他官員也不敢早走,有些官員甚至走了也不關辦公室的燈,令省委大樓經常通宵達旦燈火通明,側面反映了栗是個「工作狂」。
與人合作遵「三不」準則
中辦是中央領導層的「神經中樞」,中辦主任亦被視作最高領導人的「大內總管」,足見該職務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在央視專訪中,栗戰書曾宣示自己做人的「三不」準則﹕不整人、不耍滑、不偷懶,他直言:既在一起合作共事,就應坦誠相見,互相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力量。這也許亦是他為各方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報記者
栗戰書出身於河北中共地下黨世家,政治生涯起步於他的家鄉河北。1983年,33歲的栗戰書正擔任河北省無極縣縣委書記,同年30歲的習近平在鄰縣正定縣擔任縣委書記,兩縣均屬石家莊轄下。外界指他們那兩年間建立了政治友誼,作為栗戰書是習近平親信的證據。兩年後,習近平調往福建,栗戰書則到河北共青團系統任職,以36歲之齡當選團省委書記,他因此又被歸入「團派」。然而,又有消息指他與同樣來自河北的退役上將由喜貴淵源頗深,而由喜貴是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侍衛長,曾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兼中央警衛局局長,於是外界又猜測栗戰書帶有江派色彩。這也反映,栗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人物。
副省級十多年 終主黑黔
栗戰書48歲時離開河北家鄉,調任陝西省委常委。據說,他離開是因受當時主政河北的省委書記程維高排擠,後來程因貪腐被撤職查辦。之後,栗戰書先後任西安市委書記、陝西省委副書記、黑龍江省委副書記,在副部級徘徊了十多年,終於在2007年坐正黑龍江省長,兩年後再以60之齡調任貴州省委書記,主政一方。
2008年3月,央視名嘴崔永元專訪時任黑龍江省長的栗戰書時,栗不無自豪地稱「有人說我是三北幹部」,暗指自己先後在華北、西北、東北工作過。他對三地人情民風的點評是﹕河北人有趙燕俠義之情,陝西人有昔三秦人豪爽之風,黑龍江人因多屬移民後代,故古道熱腸、寬厚包容。
曾治三北 因地制宜
栗戰書在各地的施政也因地制宜。主政古都西安時,他宣示要「打造成西部最佳城市」;在產糧大省黑龍江,他強調,「我們有責任給農民朋友服好務」;在經濟居全國末位的貴州,他揚言,「我們不想總是墊底,我們也要奮力爬高!」據貴州官員透露,栗戰書主政後,省委幹部都苦不堪言,因為栗書記總也不下班,因此其他官員也不敢早走,有些官員甚至走了也不關辦公室的燈,令省委大樓經常通宵達旦燈火通明,側面反映了栗是個「工作狂」。
與人合作遵「三不」準則
中辦是中央領導層的「神經中樞」,中辦主任亦被視作最高領導人的「大內總管」,足見該職務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在央視專訪中,栗戰書曾宣示自己做人的「三不」準則﹕不整人、不耍滑、不偷懶,他直言:既在一起合作共事,就應坦誠相見,互相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力量。這也許亦是他為各方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報記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