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末日.重新出發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07日 06:35
2012年09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有始也有終,有完結,也有開始。


有說2012是末日,我們是否走到盡頭?還是,這是個重生的機會?

如果末日是告別舊有的體制和思維,如果末日是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那末日並不可怕。末日,讓我們反思。


香港芭蕾舞團兩名編舞江上悠和胡頌威,從舞者的角度看末日,「假若世界完了,我們就只剩下自己的身體,不如就從身體開始」。


這不是傳統芭蕾舞演出,沒有故事情節,回歸基本,讓身體說故事。


別以為香港芭蕾舞團就只有一年一度的《胡桃夾子》、《天鵝湖》、《睡美人》這些家喻戶曉的傳統芭蕾舞劇,他們每年也會讓舞蹈員發揮創作才華,作品通常有別一貫的傳統芭蕾舞,為觀眾帶來新視野新體驗。今年「編舞創作坊」更首度與香港舞蹈團合作,以「2012末日.重生」為概念創作七部風格各異的作品,其中兩齣作品將由香港舞蹈團的兩名編舞謝茵和劉迎宏負責,而江上悠和胡頌威合編的作品算是整個演出中最長的一組作品,以30分鐘的舞蹈演出表達兩人對末日的想法。


透過身體 反思性別

江上悠表示,2012的末日之說其實是給人類重新反思的機會,「我們在想什麼是人類共同擁有的,那就是身體,而舞蹈其實很簡單,舞者也就只有身體,於是我們從身體出發,男的女的,伸延去看性別這個議題。」江上悠說社會上關於性別議題的討論從沒間斷,這次他們透過舞蹈再次帶出性別議題,從而思索身分問題,「男舞蹈員是男也可以是女,女舞蹈員同樣是男也是女,他們可以轉換很多角色和身分」。7男6女的舞蹈演出,最終會找到怎樣的男,怎樣的女?江上悠補充說﹕「人類都是來自女性,而女性很多時也被喻為海洋,我們也會把這些元素放進演出中。」胡頌威說整個演出會以70年代的爵士樂貫穿,服裝是最簡單的西裝和套裝,「我們認為藝術沒有新舊之分,只有好壞之分,像70年代的爵士樂便是好的東西。」


文化衝擊 造就創意

從主題到音樂到服裝,大概可想像這不會是傳統芭蕾舞演出,胡頌威也說這次的風格特別一點,「以現代舞的肢體去發展,又會加入中國民間舞,當然動作元素是芭蕾,所以是較為創新的作品」。生於山西的胡頌威畢業於上海市舞蹈學校,主修中國舞,而生於日本的江上悠則是畢業於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不同文化與背景大概也造就了這個創新的作品。江上悠說希望帶出新的可能性,「傳統芭蕾舞有幾百年的歷史,自然有其價值,而這次我們做的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東西」。作為編舞,除了希望把想說的說出來,也自然希望跟觀眾溝通,「創作者一方面不要墮入照顧觀眾口味的陷阱,一方面也要搭通跟觀眾溝通的橋樑,幸好這次是我們兩人共同創作,更能肯定整個概念和編排」。


一個說英語,一個說普通話,當然胡頌威也懂一點英文,不過兩人笑言靠身體語言溝通,畢竟兩人都是舞者,因為舞蹈在香港相遇,兩人也慶幸來港發展。胡頌威在新加坡的藝術學院畢業後,獲獎學金來港入讀演藝學院,後來加入香港芭蕾舞團。他說香港是很國際化的城市,「香港是個很奇妙的地方,這幾年令我眼界大開,再回內地時感覺完全不同,好像跟他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香港能接受很多不同的作品,也有很多學習機會,在內地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且很少會有扶植年輕藝術家這回事,而在香港這是很正常的事。雖然深圳跟香港只有一河之隔,可是藝術的發展卻差得很遠很遠,他們有太多的無奈。」江上悠說香港現存的藝術發展也不錯,不過他認為本地藝團要走出一點,主動接觸群眾,而藝團之間也要多合作帶出新創作,「不能乾坐着等觀眾來呀!」


■《編舞創作坊——2012末日.重生》

日期:9月21至23日

時間:晚上8:00(9月21至22日);下午3:00(9月23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票價:$350(VIP),$240,$100

票務查詢:2734 9009

節目查詢:2105 9724

備註﹕9月21日晚上8:00設演後藝人談,以英語及普通話主講

文﹕林喜兒

編輯:何錦源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