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個多星期的夜晚都在政府總部外集會,放工後前往集會彷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就過去。每晚有近萬人到政總外聚集,數百人在那裏通宵留守,加入絕食的朋友絡繹不絕。香港人每天都為我製造驚喜!
早幾天,《明報》觀點版刊登了陳莊勤大律師〈究竟是誰在洗誰的腦了?〉的文章,質疑反對國民教育科人士洗了公眾的腦,令人盲目說該科「洗腦」。該文章在《明報》網站被「推」得很厲害,但這幾晚在政總集會又沒感覺到參與者被洗腦,故想借此機會回應該文的四大盲點。
盲點一:複述「2加2等於4」、「建制派支持23條立法」,不算洗腦。
陳莊勤說不同人士千百次的複述,令國民教育科變成了洗腦教育科。我從來不認為人多便是對,也不會因為藝人、大學學者紛紛開腔反對國民教育科便認為那是正確。國民教育科之為「洗腦教育」,因為這是事實——看準小學生未有意識而灌輸愛國情感,要求學生互評表現,實在可怕。把事實重複,就像跟人說「2加2等於4」、「建制派支持23條立法」,怎算洗腦?
盲點二:「不撤回、不討論」是合理的前設。
該文又提及,反對者開出了「不撤回、不討論」的前設,窒礙討論。但試想,一場足球比賽,若在開波前狂風暴雨、雷電交加,球證會否要求先開波,開波後才討論是否腰斬?而且國民教育科已在推展,在繼續推展的前設下要求反對者加入商討,就好像政府在折磨市民,同時跟被折磨的人說:「你要我不折磨你?好,那你就不要阻礙我折磨你,我才跟你討論。」這是強盜邏輯呀。「不撤回、不討論」是合理政府應該接受的要求吧!
盲點三:以自己的無知斷定別人無知。
陳先生在文中直認「不知道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否是洗腦科」,但同時又洋洋灑灑近3000字說反對者是洗腦、懷疑沒有多少人認清該科事實,並批評媒體沒客觀報道另一方的觀點。實情是,媒體從來都清楚報道官員觀點,媒體亦曾詳細介紹和比較雙方意見、《城市論壇》曾討論、報章專欄亦有不同觀點的文章闡述立場和理據。而且,若確信大眾不明白事件,撤回再諮詢及向公眾介紹也是合理的做法。
盲點四:事態發展至此,責在政府。
國民教育科的推展落得這收場,責任在政府那方。反對者早於去年已就課程指引提出反對意見但部分重點仍未能回應、教育局撥款出版的《中國模式》極其偏頗、政府多次錯過撤回或暫緩推行的機會(若政府在7月29日的遊行後宣布擱置再討論,我估計有機會達成共識的)、吳克儉局長認為沒遊行的沉默大多數支持科目的荒謬言論等,都不斷加強民間對政府的不信任,指摘反對者實在有點不合理。
我也不喜歡對立,但若政府再不把握時機撤回科目,恐怕對立只會愈加強烈。我想,那個「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應盡快開會,建議政府先撤回科目,之後政府從善如流,既能撤科又不算太失面子,總算找到個下台階。我也沒想過是要政府「跪低」,但我相信若政府能順應民情往後退一步,對其將來與民間社會的對話有百利而無一害;撤回科目,才是扭轉對立的出路。
作者是Roundtable Community副總幹事、南區區議員
早幾天,《明報》觀點版刊登了陳莊勤大律師〈究竟是誰在洗誰的腦了?〉的文章,質疑反對國民教育科人士洗了公眾的腦,令人盲目說該科「洗腦」。該文章在《明報》網站被「推」得很厲害,但這幾晚在政總集會又沒感覺到參與者被洗腦,故想借此機會回應該文的四大盲點。
盲點一:複述「2加2等於4」、「建制派支持23條立法」,不算洗腦。
陳莊勤說不同人士千百次的複述,令國民教育科變成了洗腦教育科。我從來不認為人多便是對,也不會因為藝人、大學學者紛紛開腔反對國民教育科便認為那是正確。國民教育科之為「洗腦教育」,因為這是事實——看準小學生未有意識而灌輸愛國情感,要求學生互評表現,實在可怕。把事實重複,就像跟人說「2加2等於4」、「建制派支持23條立法」,怎算洗腦?
盲點二:「不撤回、不討論」是合理的前設。
該文又提及,反對者開出了「不撤回、不討論」的前設,窒礙討論。但試想,一場足球比賽,若在開波前狂風暴雨、雷電交加,球證會否要求先開波,開波後才討論是否腰斬?而且國民教育科已在推展,在繼續推展的前設下要求反對者加入商討,就好像政府在折磨市民,同時跟被折磨的人說:「你要我不折磨你?好,那你就不要阻礙我折磨你,我才跟你討論。」這是強盜邏輯呀。「不撤回、不討論」是合理政府應該接受的要求吧!
盲點三:以自己的無知斷定別人無知。
陳先生在文中直認「不知道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否是洗腦科」,但同時又洋洋灑灑近3000字說反對者是洗腦、懷疑沒有多少人認清該科事實,並批評媒體沒客觀報道另一方的觀點。實情是,媒體從來都清楚報道官員觀點,媒體亦曾詳細介紹和比較雙方意見、《城市論壇》曾討論、報章專欄亦有不同觀點的文章闡述立場和理據。而且,若確信大眾不明白事件,撤回再諮詢及向公眾介紹也是合理的做法。
盲點四:事態發展至此,責在政府。
國民教育科的推展落得這收場,責任在政府那方。反對者早於去年已就課程指引提出反對意見但部分重點仍未能回應、教育局撥款出版的《中國模式》極其偏頗、政府多次錯過撤回或暫緩推行的機會(若政府在7月29日的遊行後宣布擱置再討論,我估計有機會達成共識的)、吳克儉局長認為沒遊行的沉默大多數支持科目的荒謬言論等,都不斷加強民間對政府的不信任,指摘反對者實在有點不合理。
我也不喜歡對立,但若政府再不把握時機撤回科目,恐怕對立只會愈加強烈。我想,那個「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應盡快開會,建議政府先撤回科目,之後政府從善如流,既能撤科又不算太失面子,總算找到個下台階。我也沒想過是要政府「跪低」,但我相信若政府能順應民情往後退一步,對其將來與民間社會的對話有百利而無一害;撤回科目,才是扭轉對立的出路。
作者是Roundtable Community副總幹事、南區區議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