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在一片抗議聲中,政府宣布延長諮詢期至9月底完結。
社會對此計劃反應不一,有說這可應付香港人口增長以及發展經濟,但同時有人擔心新東北會變成「內地富豪雙非城」,而且設立「特區中的特區」會模糊一國兩制的邊境。
今期街知巷聞跟隨「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下稱「行動組」)發起人陳劍青,深入坪輋/打鼓嶺、粉嶺北和古洞北三區,了解有關發展計劃(下稱「發展計劃」)將會給這片鄉郊土地帶來什麼改變。
「坪輋/打鼓嶺」區變豪宅
首站是「坪輋/打鼓嶺」區,地圖上可見是圍繞公路散聚的村落,根據政府規劃署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第三階段公眾參與摘要》(下稱「摘要」)指出,這區以「優質產業區」為發展主題,並提供道路連接新發展區和蓮塘/香園圍邊境口岸。我們去到現時位於坪輋路上的邊境管制站,站內仍有居民居住,且有巴士往來,氣氛頗為輕鬆,卻原來外人出入需要登記。攝影師在門外拍攝時,站內警員亦有查問,但不需記下任何資料。假若一切按「發展計劃」變成現實,其中一條區界線將會設在沙頭角公路馬尾下段與孔嶺村交界附近,屆時,更多地方將被劃入管制區中,甚或民居可能要被鐵絲網圍着,出入變得更不方便。
由坪輋路轉入坪原路,附近的有機種植園「德小綠洲」,由非原居民打理,有一大塊稻米田、菜田和葡萄架,間中還聽到雀鳥鳴叫,好不優雅,在香港實在少有。陳劍青說,本土有機農作物有價有市,香港的農業發展其實大有可為。從「德小綠洲」遠望,依稀可以看到深圳的高樓,香港背靠祖國,糧食大多由內地運來,除了高官以農耕作消遣外,相信沒太多人認識香港有發展農業的可能。
午飯時間,一行人前往聯和墟的著名食店新漢記,點菜時伙計不斷推介多味小菜,包括黑色的手打墨魚丸、魚腐浸時蔬等,部分還是以附近的食材新鮮製造。邊吃邊聊,原來行動組的成員大多是在網上認識,以大專生為主,同樣是看到政府發展新東北的方案而自發搞活動引起市民注意,更曾到政府總部門外遊行。風捲殘雲過後,陳劍青不忘看着一隻又一隻空碟補充,新漢記雖然不在新東北展區範圍內,但當鄰近地區急速城市化,農地減少,相信亦較難找到新鮮食材。
私宅與公屋「六四之比」被質疑
過後,我們轉到粉嶺北視察,在梧桐河的橋上,有人在垂釣,兩岸有太陽能發電板為街燈充電,而政府計劃中河的兩邊更會建上海濱長廊供人散步,好不寫意。但陳劍青說,河的兩岸用地全是用來建低密度的私人住宅,公屋用地則位於沒有河景或偏遠的位置;他並補充,政府所說私人住宅和公屋是「六四之比」並不準確,因實質用地分配是「八二」之比。記者翻查「摘要」,計劃興建的私人住宅及公屋的單位數目的確是「六四之比」,但在用地面積則是「八二之比」。除此之外,私宅的地積比率亦比公屋低,但這就毫不出奇,因部分私人住宅樓高只有十層,更可能要興建特大窗台、會所以及羅馬式花園,難免用地更多。陳又質疑,政府聲稱發展新東北是為了應付香港將來的人口發展,但其實政府同時在市區擁有600多公頃空置住宅用地,為何不發展市區用地,反而要在新東北開發100多公頃的住宅用地?
據計劃,發展區內將要大舉興建教育城,這趟我們順道前往在梧桐河附近的華山公立學校。走過一段小路,抬頭可見校舍設有籃球及足球場,活動地方充裕,但學校早於多年前因收生不足而被殺,荒廢已久。黑板、電線均損壞嚴重,課室內更是雜草叢生,若在晚間到訪,相信感覺相當詭異。
塱原濕地將成為生態公園
最後一站,來到古洞北的雙魚河旁的塱原濕地。大家若不太善忘的話,應記得塱原濕地因興建落馬洲支線而引發過一場環保戰。為了保護這片淡水濕地,走線最後捨棄高架橋的原設計,轉而更昂貴的隧道方案。這片濕地至今錄得逾二百一十種雀鳥的品種,是觀鳥愛好者的天堂。極目望去,濕地對岸是河上鄉村,樓房不高,襯在井然有序的農田旁,和諧優美。政府計劃,將塱原劃為自然生態公園,以提升生態環境及補償新發展對濕地的影響。但陳劍青指出,塱原濕地的農地已全在耕作,政府雖承諾生態公園可容許濕農地耕作,但發展後農地總數將減少廿二公頃,農地一定不夠分,陳笑問﹕「唔通要『劏田』?」若發展局可把「劏房」藝術融入農田當中,相信亦可發展成一種創意產業。記者亦發現,濕地在計劃中會被連接的古洞鐵路站與上水站的路軌橫過,究竟列車穿過濕地時對環境的影響如何,仍有待了解。
發展與保育之間如何拿揑一向是爭議不斷的難題。新東北一片又一片綠油油、一望無際的農地在香港已愈見罕有。只希望自然怡人的環境得以保存之餘,同時能提升港人的居住環境,達至平衡發展。
文 楊宇軒
圖 林俊源
編輯 陳嘉文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