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教科推高投票率 政府要回應市民訴求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0日 06:35
2012年09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第5屆立法會選舉,分區直選投票率約為53%,較2008年投票率高出近8個百分點,是回歸以來第2或第3高。一貫以來,投票率愈高對民主派愈有利,這次會否慣例重演,點票完畢就揭曉。投票率高或許有諸多因素,不過,近期民間與政府就國教科的爭議,相信是推高投票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箇中所透析信息,不單關乎建制派與民主派在立法會議席的消長,也向梁振英政府當頭棒喝,說明不得人心的政策,市民必然挺身抗爭,選票就是市民的武器,政府要正視這些信息,汲取教訓,否則未來施政將倍添困難。


投票人數大增

較2008年多逾30萬

今次分區直選合資格選民超過346萬,今次投票人數約183萬,較2008年多了逾30萬人。另外,今次選舉,首次有超級議席競逐,即是新設的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雖然人民力量呼籲選民抵制超級議席,社民連亦附和,但是超級議席投票率約為51.9%,較分區直選相差約1.1個百分點,以超級議席乃新生事物而言,屬於正常情况,說明大多數選民不受極端言詞所惑。所以,昨日投票整體氣氛不但熱烈,而在政事蜩螗、政局混沌中,市民顯露出來的理性使人欣慰。


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建制派先在區議會選舉大敗,大遊行的議題效應延續到翌年9月立法會選舉,選民熱烈投票,當年投票率達55.64%,為回歸以來最高;1998年首屆立法會選舉,投票率53.29%,皆因回歸時民主派議員未能過渡,選民踴躍投票,把他們送回立法會,推高了投票率。可見歷來立法會選舉,議題對投票率起着很大作用,以國教科爭議之熱熾、社會人士投入之熱切,基於事態性質涉及捍衛核心價值,催動更多選民投票,與過去議題主導立法會選舉的模式,如出一轍。


今次選民踴躍投票涉及多少因素,尚待更多分析,例如,各個陣營都重視選民登記,特別是建制派投入大量資源、協助長者登記為選民,一些選區,65歲以上選民顯著增加,長者若踴躍投票,也可能推高投票率。不過,投票人數能增加逾30萬,相信許多是國教科爭議催動出來的選民。民間反對國教科,投票前夕連續兩晚數以萬計市民在政府總部外抗爭,迫使梁振英政府讓步,雖然未爭取到撤科,但是政府調整國教科政策,包括取消3年開展期、由學校自決是否開科、修改國教科課程指引等,乃抗爭取得的實質成果。我們認為,梁振英政府遲來的讓步,未能平息市民的憤怒,高投票率是市民以選票教訓政府的體現。


市民所表達信息

政府要正視回應

新一屆立法會於民主進程甚為重要,因為將會審議和通過2017年普選特首的選舉辦法。今次選舉,許多人關注民主派能否取得24席或以上,以擁有關鍵的三分之一議席否決權,若未能達標,則建制派在特首選舉辦法就可以予取予攜。事實上,今次新增的10個分區直選和超級議席,建制派顯示強烈企圖心,在各個選區都分拆名單,爭奪更多廣大民意授權的議席。這場攻防戰的結果,不但關乎民主派與建制派議席消長,也關乎議會和政治生態的走向,若有更多取態激進的人晉身立法會,對未來議會和政治生態的影響,值得關注。


即使還未有選舉結果,不過,若國教科是推高投票率的原因之一,就值得梁振英政府反思。首先,雖云梁振英表示國教科並非他的主張,但是國教科觸發洗腦疑慮之後,他畢竟堅持和捍衛了曾蔭權政府留下來的國教科,歷時兩個多月,事態發展至大多數市民憤怒,不能說與梁振英的錯誤研判和應對完全無關;其次,梁振英政府修改國教科政策有實質讓步,但是不肯「斷尾求生」,仍然拖着一條尾巴,讓國教科不僅如幽靈般繼續纏繞着家長,也繼續纏繞着學校,不過,試想想,若學校與家長就是否開國教科有爭議,政府可以置身事外嗎?


這次選舉之後,各個陣營和黨派都會驗收成果或檢討得失,對梁振英政府更有警惕作用,期望他們正視投票率大升的事實和箇中透析的信息,恰當地回應市民的訴求,施政要對焦,特別在捍衛核心價值方面,市民已經透過投票,表達堅定而強烈的信息,若政府仍然虛與委蛇,必然招來市民更大反彈。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