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林泉忠﹕香港版 「野百合」學運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0日 06:35
2012年09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歷史會這樣記述:一個15歲的少年,為拒絕「洗腦」,帶領其他中學生一起反對政府極力推動的「國民教育科」,隨後運動得到成千上萬的家長、大學生、一般市民的響應,經過在政府總部靜坐10天之後,成功迫使政府低頭,寫下香港公民運動史上的重要一頁。


此一幕,讓人想起22年前,同樣是千千萬萬的台灣大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廣場絕食靜坐,7天後學生代表被請進總統府,李登輝接納了學生的四大訴求,從而開啓了憲政改革,使台灣走向民主之路。此一學生運動,被稱為「野百合學運」。


「反國教科運動」的目標雖然不及「野百合」來得宏大,卻也是香港公民社會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這次是繼2003年的「反23條」後,在涉及「一國」的議題上,香港市民透過「人民力量」,成功迫使政府讓步的另一次勝利。


話說回來,這場運動本身也是一場博弈,「學民思潮」成員斷不會料到會有今天的成果。與過去的抗爭方式有所不同的是,這次運動利用佔領政府總部,將之變為「公民廣場」,使運動在短時間內迅速結集了社會能量,將抗爭帶向高潮。此一模式,為未來香港的公民抗爭形式帶來新的思路。


隨着新一屆立法會選舉的落幕,香港正式步入「雙普選」的準備期。不難預測,在「真普選」的議題上,「一國」與「兩制」的角力還會繼續上演。


當年的「野百合」已是當下後民主時代台灣社會的中流砥柱,而迎來「普選」的5年後,如今「學民思潮」的黃毛小子也已是「亭亭玉立」的青年,肩負着優化香港公民社會的重任。今天的勝利,對他們而言,只是創建理想社會的開始。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學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