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民主黨公民黨應合作 形成民主派主導力量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2日 06:35
2012年09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今次立法會選舉結果,激進勢力抬頭,溫和力量消退,雖然民主派保住了議會關鍵少數位置,但是箇中並無明顯主導力量,形成群雄割據,能否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是未知之數。民主派在這次選舉,各自為政,相互廝殺,以致出現多個分區直選得票較多,議席卻輸給操作精準配票的建制派的局面,民主派要汲取這個教訓,尋求和解,特別是公民黨與民主黨應該捐棄前嫌,衷誠合作,成為穩定民主派的力量,爭取其他民主黨派團結,做一些對香港和市民有意義的事情。


公民黨與激進派縱貌合仍神離

理性行事才可大可久

新一屆立法會,民主派的27席關鍵少數,主要分為5個陣營,分別是民主黨(6席)、公民黨(6席)、工黨(4席)、人民力量與社民連(4席),其他較小黨派或獨立議員共7席。上屆立法會民主派共23席,溫和派(民主黨與民協)共佔9席,還有可能起到主導作用,新一屆立法會的組合,各個黨派所佔議席較平均,未見明顯主導力量。


公民黨和社民連(包括後來分裂出來的人民力量)發起「5區公投」,他們的理念或取態理應較一致,但是,即使當年實踐辭職、「公投」期間,公民黨與社民連保持一定距離,有點貌合神離的情狀。社民連是「5區公投」的始作俑者,以其激進主張和取態,當年不少人對崇尚理性的公民黨與社民連走在一起,都覺得有些奇怪,事實上,「5區公投」之後,公民黨與社民連、人民力量的關係,未見特別密切,說明他們之間本質上有所不同。


在政治光譜中,公民黨雖然參與「公投」,但是絕少人將它與激進派相提並論,反而較多人視公民黨與溫和派的民主黨、民協為同一伙,屬於中間派,只是他們分別稍為偏左或偏右而已,中間交集之處,應該大過公民黨與激進派的交集。


在議事論政方面,公民黨與溫和派都予人以理服人的理性形象,議事堂上,從未見過他們的議員謾罵、嚎叫,更遑論擲蕉掟雞蛋了。


至於爭取民主,公民黨與溫和派的理念和目標,看不到有根本差異,只是手段方法上有不同,若僅限於技術問題,只要有誠意,一定可以找到各方都可接受的做法。綜合而言,公民黨與溫和派在共同價值方面,看不到有重大分歧,共同點也較多,所以,公民黨與溫和派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民主派關鍵少數的四分五裂情况,不利於發揮最大效用,若公民黨與溫和派合作,在27席之中,就佔了13席(包括公民黨6席、民主黨6席和民協1席),則在統合關鍵少數方面,可以起到較大牽引作用。特別是新一屆立法會要制訂普選特首的辦法,而中央就此有決定權,經過政改方案一役,即使溫和派還有主觀良好意願,也很難想像他們會輕易與中央官員談判,若屆時未能通過普選特首辦法,會使普選特首落空,則怎麼辦呢?或許,屆時民主派還是要與中央官員談判,解決問題。公民黨與溫和派合作,形成主導力量之後,就較容易統合關鍵少數,應對這個局面。


梁振英應汲取曾蔭權教訓

尋求與民主派合作

當然,公民黨可以選擇與激進派合作,但是在爭取其他關鍵少數議員合作方面,會甚為困難,况且,激進氛圍只是香港不正常時空的特定產物,長遠而言看不到有前途;回歸理性,有理有節的爭取,才是可大可久之途。公民黨在議會文化、政治生態影響力所處於舉足輕重位置,乃過去所無,期望他們作出正確和負責任的選擇。


曾蔭權政府失政,使樓市失控,大批中產市民望樓興嘆而怨聲載道,導致貧富懸殊無改善、社會不公義等,為激進派迅速壯大和發展,提供了有利土壤;另外,溫和派尋求與當局合作解決問題,但是成效不彰,溫和派反而被批評軟弱無能,助長了激進路線抬頭,為激進派的發展變相提供動力。特首梁振英要思考這個問題,若仿效曾蔭權,不與民主派溝通,不尋求和解,則梁振英政府的施政勢將步曾蔭權政府後塵,陷於舉步維艱景况。


梁振英勿效曾蔭權的親疏有別,應該與民主派接觸,特別對本諸理性行事的民主派成員,不要動輒打壓,以免迫使更多人走上梁山。其實,若社會氛圍激進,對梁振英政府絕無好處,特別是梁振英已經表明尋求參與2017年的首次特首普選,若未能與民主派取得最大共識,導致選舉辦法難產,則他這個宏願也會泡湯。所以,若出現公民黨與溫和派主導民主派的局面,梁振英應該樂見其成,然後與他們建立穩定的溝通甚至工作關係,這樣不單有利政府施政,對香港整體發展也會是好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