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當孩子經歷創傷事件,包括﹕意外、被虐打、侵犯或災禍等,父母及家人的回應對幫助孩子過渡心理創傷,的確是非常重要。父母可嘗試以下一些活動紓緩創傷事件為孩子帶來的心理困擾﹕
鼓勵子女表達 了解憂慮
一,表達所感。鼓勵孩子把經歷創傷事件的那一天的經過及人物表達出來,若果孩子較難以言語表達,父母可與孩子以他們喜歡的形式,例如﹕畫畫、泥膠、布偶、遊戲等表達出來。父母不妨多運用孩子的感官反應組織回憶片段,如﹕那一天,我看到/我嗅到/我聽見……將當天回憶聯繫至孩子感受,如﹕那一天,我感覺到/我覺得……如年幼孩子不大掌握情緒詞彙,父母不妨利用一些「感受臉譜」,讓孩子更易表達感受。
二,了解所想。創傷事件往往為孩子帶來負面且強烈的情緒反應,孩子對事件的記憶,容易受當時情緒不穩定的因素影響,出現不完整及混亂的回憶。就部分不完整的回憶,孩子往往存在不少疑問及誤解(如﹕是否自己做錯事才被傷害?),亦會對將來產生不少的憂慮,父母不妨與孩子一起探討事件發生後的看法及心中疑問,並提供正確的資料,澄清孩子在事件中的誤解。
在了解孩子的憂慮時,父母不妨鼓勵孩子表達想法,例如自從事件發生後,我驚/怕/擔心……並透過孩子表達的憂慮想法,好像是﹕「媽媽以為我曳,爸爸才打我,我驚媽媽會因此唔要我」,與孩子探討所擔心的會否真的發生,協助孩子消除不合理的憂慮。
三,減壓鬆弛,提升掌控感。創傷事件往往動搖了孩子對身邊人物及環境的安穩感覺。父母不妨鼓勵孩子從日常生活中建立生活規律,如訂立作息餘閒時間表,加強孩子的安全感及掌控感。
鼓勵孩子學習一些有效的鬆弛及減壓方法,例如深呼吸、肌肉鬆弛練習,讓孩子感覺緊張不安時可自我鬆弛,減少因事件帶來驚恐不安的困擾,亦有助提升睡眠質素。
四,回顧得失,學習感恩。創傷事件固然為孩子帶來傷害,但如果父母能夠把握機會,讚賞肯定孩子在事件中做得好的地方,好像孩子勇敢地向大人舉報被侵犯經歷,並與他一起回顧感恩在事件中沒有失去家人的信任支持,有助孩子更積極及懷着希望面對將來!
作者為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牀心理學家
陸詠詩
鼓勵子女表達 了解憂慮
一,表達所感。鼓勵孩子把經歷創傷事件的那一天的經過及人物表達出來,若果孩子較難以言語表達,父母可與孩子以他們喜歡的形式,例如﹕畫畫、泥膠、布偶、遊戲等表達出來。父母不妨多運用孩子的感官反應組織回憶片段,如﹕那一天,我看到/我嗅到/我聽見……將當天回憶聯繫至孩子感受,如﹕那一天,我感覺到/我覺得……如年幼孩子不大掌握情緒詞彙,父母不妨利用一些「感受臉譜」,讓孩子更易表達感受。
二,了解所想。創傷事件往往為孩子帶來負面且強烈的情緒反應,孩子對事件的記憶,容易受當時情緒不穩定的因素影響,出現不完整及混亂的回憶。就部分不完整的回憶,孩子往往存在不少疑問及誤解(如﹕是否自己做錯事才被傷害?),亦會對將來產生不少的憂慮,父母不妨與孩子一起探討事件發生後的看法及心中疑問,並提供正確的資料,澄清孩子在事件中的誤解。
在了解孩子的憂慮時,父母不妨鼓勵孩子表達想法,例如自從事件發生後,我驚/怕/擔心……並透過孩子表達的憂慮想法,好像是﹕「媽媽以為我曳,爸爸才打我,我驚媽媽會因此唔要我」,與孩子探討所擔心的會否真的發生,協助孩子消除不合理的憂慮。
三,減壓鬆弛,提升掌控感。創傷事件往往動搖了孩子對身邊人物及環境的安穩感覺。父母不妨鼓勵孩子從日常生活中建立生活規律,如訂立作息餘閒時間表,加強孩子的安全感及掌控感。
鼓勵孩子學習一些有效的鬆弛及減壓方法,例如深呼吸、肌肉鬆弛練習,讓孩子感覺緊張不安時可自我鬆弛,減少因事件帶來驚恐不安的困擾,亦有助提升睡眠質素。
四,回顧得失,學習感恩。創傷事件固然為孩子帶來傷害,但如果父母能夠把握機會,讚賞肯定孩子在事件中做得好的地方,好像孩子勇敢地向大人舉報被侵犯經歷,並與他一起回顧感恩在事件中沒有失去家人的信任支持,有助孩子更積極及懷着希望面對將來!
作者為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牀心理學家
陸詠詩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