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塵.感悟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4日 06:35
2012年09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一塵不染,是理想多於實際,還是永遠像個烏托邦?

展覽名作「心塵」,是要掃除心中的灰塵,還是追求一塵不染的心願?

五位來自不同背景的中國女性藝術家,各自以不同形式展示心中所想。「一塵不染」,用以形容一個人沒有痛苦煩惱,沒有憂傷的狀態。透過藝術,是否可達至這個境界?女性藝術家的敏銳、細膩與感性,如何從自身出發,觀看中國社會、世界萬物?


「心塵」集合五位中國女性藝術家,包括肖魯、孫鈞鈞、何成瑤、崔岫聞和蔡錦過去二三十年的重要作品。她們以錄像、攝影、油畫及裝置藝術,以不同媒介呈現不同的故事,女性既是主體也可以是主題,或直接的投射或間接的鋪陳,或明或暗、或剛或柔。其中三位藝術家專誠來港出席展覽開幕,展示了截然不同的三種風格,像被譽為中國藝術「反叛」始祖之一的肖魯,她的成名作品便非常剛烈。1989年2月,她在北京舉辦的首個由中國政府資助的實驗藝術展覽「中國現代藝術展」中向自己作品《對話》開槍,隨後被公安逮捕,並令中國美術館第一次閉館。1989年的中國,風起雲湧,源於個人內心的情緒,也聯繫至社會,「年輕的時候個人的不滿是直接表達出來,反叛不反叛也沒什麼關係,而作品內的確找到這種情緒。其實《對話》是說男女的對話,跟當時的個人經歷有關,不過正好趕上大時代,也變得別有意思」。裝置作品《對話》是兩個電話亭,一邊男一邊女,肖魯提到若要指出女性藝術家的特質,其實正是個人情感的表達,「把當下內心的感受透過作品表達出來」。


反叛源於內心不滿

肖魯的創作媒介不限裝置或相片,「沒有固定形式,記得一位法國的藝術老師曾經告訴我什麼是藝術,藝術是用一切手段表達自己想說的話,那時不明所以,現在似乎更懂,想要做一件事,只想這個材料能不能夠承接,那一次是槍能表達,這一次我認為文字較能表達,便寫小說」。短髮、一身黑衣,今天的肖魯看起來還有這種反叛精神,藝術家就是要有不妥協的因子,展覽的作品還有《十五槍……從1989-2003》,是她朝着15張當年自己向《對話》開槍的正面照片,子彈都打在她的臉上。


溫柔來自母性本能

肖魯的剛烈,與孫鈞鈞的溫柔成很大的對比,孫鈞鈞專注在她的抽象油畫中,作品色彩豐富,線條充滿動態,「創作的時候沒有刻意放進女性特點,可是身為女性,本能上的母愛、親和力和對大自然的愛會自然流露出來,所以在作品中很容易找到柔美和熱情」。孫鈞鈞說抽象的風格最適合自己,「沒所謂懂與不懂,正如音樂一樣,你不會聽到有人說懂與不懂,只會說好聽或難聽,畫作都是一樣,喜歡或不喜歡就夠了」。


崔岫聞這次帶來的幾張作品,透視了女性成長的一個歷程,「作為女性一生的觀察,2003年以一個9歲的女孩開始,2006約13歲時又會怎樣,從個人出發,也連結到社會的變遷」。而較近期的錄像作品《洗手間》則展示了另一種女性面貌,幾分鐘的錄像是崔岫聞在夜總會洗手間拍攝鏡前的女性,「第一次跟我們工作室的人一起到夜總會,看看另一個階層的生活,當時突然想到要去洗手間看看,不是真的有需要,而是出於直覺,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推開門那一刻是有點吃驚,我在想,為什麼人的欲望改變了空間的運用」。思前想後,崔岫聞決定用錄像表達感受,於是用一星期時間,天天到那洗手間,把攝錄機放在手袋內拍,一站是兩三小時,沒有人理會她,「不是我不存在,是她們根本不關注我,那裏是個戰場,她們進來補妝、換衣服、數錢,然後回到外面的戰場」。她說,是以我們看到的東西其實很有限,藝術家的責任,便是呈現別人看不到的人性。


■「心塵」

日期:即日至10月11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7:00(周一至六)

地點:藝術門(中環畢打街12號6樓601-605室)

查詢:2522 1428

文﹕林喜兒

編輯:何錦源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