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若說近來最轟動的酒界新聞,必定是波爾多右岸St. Emilion(聖愛美濃)區公布了最新的酒莊評級結果。一直以來相當受中國地區以至全球飲家愛戴的Chateau Angelus(金鐘莊)和Chateau Pavie(柏菲莊),由第二高級的Premier Grand Cru Classé B(一級列級酒莊B級)升至最高的Premier Grand Cru Classé A(一級列級酒莊A級),終於與「神級」的Cheval Blanc(白馬莊)及Ausone(奧松莊)齊名。
半世紀以來首次
自St. Emilion評級制度在1955年創立以來,儘管每十年就重新檢討一次酒莊評級,但Premier Grand Cru Classé A(一級列級酒莊A級)一直只是Cheval Blanc和Ausone的天下。今次是五十多年來首次有酒莊升至這個最高級別。Pavie莊主Gerard Perse向國際葡萄酒雜誌Decanter坦言對結果喜出望外,他認為「在五十多年來首次將其他酒莊擢升至Premier Grand Cru Classé A是大膽的決定,但這也很合理,St. Emilion值得與Médoc區擁有一樣多的一級酒莊。」(編按﹕波爾多左岸的一級酒莊共有5個,其中包括Lafite和Latour等4個位於Médoc區。)
在這個評級檢討公布以前,Premier Grand Cru Classé B裏連同Angelus和Pavie共有13家酒莊,但Angelus和Pavie無論在酒價及名聲上已較其他同級酒莊突出,這兩家酒莊更同時是著名酒評家Robert Parker的心頭好。根據Parker的評分,近10年來這兩家酒莊獲得的分數可謂愈來愈高,在世紀好年2009年,Angelus和Pavie的正牌酒分別獲得99分及100分的完美分數。
莊主看好中國市場
若論這兩個酒莊,可能以Angelus更受中國地區歡迎,因為那個在酒標上的大鐘圖案,使大中華地區的人暱稱酒莊為「大金鐘」,比起其他酒莊那難念的法文名,這個暱稱易讀易記,更深入民心。除了名字以外,原來酒莊的第六代莊主Hubert de Bouard一早已很有中國視野,「在廿多卅年前,當其他酒莊仍主力開發日本市場時,我已看好中國市場。為什麼?我也不肯定,就是喜歡而已。我第一次到中國是1987年,當時到了香港、北京和上海。當年北京只充滿吵耳的單車聲,連汽車也不多,當時的確太早了。但到1997年我正式開拓這個市場時,就變得更容易」。據他說,目前亞洲市場佔Angelus 50%至60%的銷售額,而當中更超過40%是中國大陸市場。
莊主de Bouard非常有生意頭腦,除了在中國努力宣傳推廣,Angelus更在2006年進身大銀幕。在《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裏,占士邦在由蒙特卡羅前往皇家賭場的列車餐車上,與新「邦女郎」維斯帕首次見面,他就開了一瓶1990年的Angelus。能登上占士邦的酒單,當然是因為Angelus的優秀品質,但事實上酒莊也先要送酒給製作「鐵金剛」電影系列的Broccoli家族品嘗,得到這家族的認可後,再支付贊助金才能成為占士邦手上的葡萄美酒。
人手「採」「揀」葡萄
除了宣傳推廣,當然Angelus非常注重品質。在de Bouard的領導下,酒莊創了St. Emilion區的多個第一。例如在1985年首度引入恒溫酒窖,1986年引入將葡萄揀選分類的長枱(Sorting Table),以確保每粒葡萄的品質,近年更開始聘用大量臨時工以人手將葡萄從枝梗上逐粒剝下,取代機器除枝,這樣就可避免破開葡萄,減慢葡萄汁氧化速度,令葡萄汁保持新鮮。他亦是區內首批引入光學揀選機的酒莊,所有收成先經過人手挑選,揀走肉眼看來質素較差的葡萄後,餘下的便會通過具有電腦掃描設備的揀選機挑選,所有顏色、大小和形狀不及格的葡萄統統被剔走。
理想土壤出矜貴葡萄
不過技術歸技術,風土才是讓各個酒莊分出高下的基礎。在St. Emilion區,最主要的葡萄品種為Merlot,此品種令酒帶有一種圓潤甜美的口感和味道,不過在幾個特別出色的酒莊裏,除了種植Merlot外,亦種有高比例的Cabernet Franc,其中Cheval Blanc種植比例高達58%,Ausone有50%,接着就是Angelus,比例達到47%。而在Angelus,這批葡萄藤平均樹齡超過30年。這品種為酒帶來優雅細緻的薄荷、巧克力和鉛筆碎般的香氣,單寧細密、具絲滑的質感,酸度理想,陳年能力特別強,隨着陳年年期變長,顏色更會變得更深。不過Cabernet Franc要種得好,對泥土的要求亦高,上列的三個酒莊在地理位置上都能分享同一段理想的土壤,要孕育出這些好葡萄,土壤必須處於朝南的斜坡上,要有溫暖的陽光,是帶沙質的石灰岩,並混有小石塊,底層泥土有保水能力,而同時也要有理想的疏水情况,才可種出優質矜貴的Cabernet Franc。
文、圖﹕周泇然
編輯﹕梁小玲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