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偉豪﹕反國民教育與立會選舉的啟示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5日 06:35
2012年09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短短一個多星期之內,香港發生了兩件大事,首先是由學民思潮及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等組織所發起的「佔領政府總部」和絕食的行動,另一件大事當然是立法會選舉。兩者均不是個別的獨立事件,同時反映了社會和政府的對立、撕裂和博弈。是否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這些啟示,將會對今後香港民主發展起了關鍵作用。


首先,反國民教育運動絕非單一議題的事件,而是一國兩制的承諾不保,甚至連原有的生活方式也守不住的情况下,所爆發出來的運動。換句話說,反國民教育運動,是香港本土意識及港人身分價值的蘇醒,可以被視為由保衛天星和皇后碼頭,到反高鐵事件的擴大和延續。


要強調的一點是,以上運動反映的不是否定中國作為祖國和母體的香港獨立運動,而是在愛國的大前提下,如何維持香港價值及生活方式不變的運動,這正正是捍衛一國兩制下「高度自治」的承諾。如果,內地化及西環治港的趨勢不變,即使反國民教育的風波最終平息,也很快有另一輪的運動來接力。而在一國兩制的城牆塌下、中港的政治命運連成一線時, 它隨時演變成一場抗共運動,情况跟八九六四後的香港甚為相似。


弔詭和矛盾的是,當社會出現了強大和活躍的民間力量,以社會運動的形式來向政府施壓,由今次立法會的選舉結果所顯示,這一股力量卻未能完全轉化成選票和議席,使議會成為帶動香港社會改革和轉變的核心。


公民社會主導未來關鍵發展

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和複雜的,但不容忽視的是,從梁振英政府的超低民望所見,不少建制派政黨的選民和支持者,本身也是反政府的。因此,泛民和建制派選民的分歧,遠遠不及政府和社會的對立及撕裂。而且泛民和建制派選民,也存在着共同及跨階層的利益,因而有相當的合作空間,反對雙非、反對擴大自由行及反對新界發展均為一些具體的例子。


由此可見,主導香港未來數年關鍵發展的,已不再是政府或議會,而是公民社會。公民社會的首要任務,便是增加團結和加強整合。因為萬一在一個弱勢政府倒下或自我撤離時,就好像當初特區政府對反國民教育運動不聞不問的時候,公民社會便成了避免社會進入混亂局面的重要支柱。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