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筲箕灣東大街,不就是一條食街嗎?有什麼值得寫?
本來我也有同樣念頭,但當目的地不再是恆河咖喱、安利或權發,挪開腳步向着海邊走去,風使裙子揚了起來,我知道這裏的故事是香港的第一章。
由漁村變成繁榮都會的說法雖老掉牙,但痕迹實在,落在僅存的船廠和漁船上,留在漁民的後代心裏以及廟宇的香火之中,直至被翻到下一章又下一章後,仍未抹掉,這些人知道,東大街,不止是一條食街。
香港開埠前後,人口主要以漁民為主,集中在柴灣,後來擴至筲箕灣。
筲箕灣是避風良港,因海灣形似筲箕得名。自古以來,她一直是條漁村,漁村由小變大,又再變小,現在的避風港,隨着歷年不停填海而改變的海岸線,只剩一角。
早年礦工漁民聚居 自成市集
昔日的筲箕灣,除了漁民,亦有一些來自惠州的客家人,他們於筲箕灣山頭(今阿公岩一帶)開採花崗岩,並在岸邊建簡陋房屋,石礦工人加上住在艇上的漁民,便是筲箕灣早期的人口。人口吸引了商店在港灣岸邊聚集,提供日用品予上水人,如魚網、船錨、船槳之類,水上人亦在岸邊販賣海產給岸上居民,市集因而慢慢形成。但十九世紀中,海盜問題嚴重,一八六○年,港督麥當奴決定拆毁凌亂搭蓋的房屋,重新沿着海濱建屋闢路,筲箕灣東大街就此誕生。
電車通車 工業流入帶動發展
這個東邊小社區,交通本來極之不便,幸好電車於1904年通車,把筲箕灣與銅鑼灣的距離拉近,至1920年代,不少工業都在此設廠,筲箕灣才算真正發展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批內地難民湧入筲箕灣,建立了十三條山村,人們居住在簡陋的鐵皮屋內,環境普遍惡劣。到了1960年代,香港政府大規模整頓筲箕灣,不僅興建公共房屋,亦開展了大規模的填海工程。隨着地鐵以及東區走廊的落成,筲箕灣交通暢通了,為了進一步發展東區,愛秩序灣於1990年代被填平,政府重新劃出了今日新的筲箕灣避風塘位置。
1960年代 港府大規模整頓
今天的筲箕灣東大街,雖然歷盡變遷,仍然是區內中心,但它的歷史和特色在商家眼中,並無價值,雖然馬路中央的百年老樹得以留下,不少重建計劃早已在區內蠢蠢欲動,一如其他香港舊區。隨着漁業式微,人們只知道駕車來這裏覓食,未必留意到,風裏帶有獨特的鹹味,來自平靜的避風港。
(a) 東大街後街
樹下日常
要不是K推薦李杏記千年士多,也不會尋到東大街背後,店主雖然婉拒訪問,我亦沒太大損失,因為我發現後街比起滿佈著名食肆的前街有趣得多!後街不僅寬闊,店舖亦多元化,大樹下有座椅供人休憩,坐下來看着下課的小孩來來往往,難得感受到筲箕灣居民的日常。
(b) 賴慶記棉胎
耐用品現代絕迹
售賣着國產棉胎的老店,自1964年起傳到第三代,昔日主要提供裙褂租借服務,但現代人不像漁民般重視習俗,當漁民愈來愈少,便難以經營,幸好冬季天氣仍然寒冷,棉胎仍派用場;地蓆則已經不再好賣了,因為有了冷氣。我本想買張珠被,向店主查詢,竟得到這個答案﹕「無出喇!太耐用,閒閒地用十年八年 ,廠都關掉了。」簡直道盡了世態瘋狂,原來現代人,不配擁有耐用之物,唉。
你又知道棉胎是斷斤買的嗎?$36一斤。
(c) 木屋
戰後歷史埋草木
K特別領我往「遺迹」察看,就在天后廟後面。
戰後香港人口激增,房屋短缺時筲箕灣也建有不少木屋。
偷偷打開沒鎖上的鐵閘,木屋殘餘的牆腳、樓梯、步道,沒完全被草木掩蓋,更見一個石磨,大剌剌地躺在地上。它的主人,經過多年的城市規劃,應該早已搬到附近的耀東邨裏去了。
(d) 長城公司
坐看起伏30年
半退休的李伯伯坐在店前的高櫈,彷彿守護着什麼似的,皮膚大概因為天天坐在同一位置而黝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
他販賣漁船的消耗品,外行人完全不明所以,也無從問起,唯有與他話當年﹕「我77年開業,差不多70歲,本身不是漁民,以前做機械,覺得這一行粗粗魯魯,適合自己。」他本來住油麻地,來這裏工作後生根,他慶幸﹕「幸好這是自己的舖,不然無得做呀。」店舖本對着海邊的船廠,後來填成地,他憶述﹕「馬路以前低數呎,所以對面有欄杆,怕路人掉下來。」替他拍照留念,他半推半就﹕「這裏由細路到老人家都識我,唔好影啦,好似傻佬!」但最後還是側着臉笑了。
(e) 培記船廠:行業式微 不再造船
筲箕灣僅餘的港灣,泊了小量漁船,旁邊的一列鐵皮船廠,其中之一是經營了六十年的培記,它隨海岸線變更搬了三次,廠主黃先生說﹕「有些船廠的地約租契,是清朝立下的!」看着被吊高維修的漁船,嗅着油渣的味道,好奇心不禁澎湃,細問起黃先生的行業史﹕「以前地方大,能夠由木開始磨,造出一隻船,現在多數做維修,大工程都不能接,無地方又無師傅,近廿年都沒人入行,上一輩都老了。」他由爸爸處學得經驗和手藝,但估量着漁船數目,比起以前少了75%,他清楚﹕「行業一早式微了,不過我做開,便繼續做。」
住在東大街的他記得﹕「這裏以前是南華游泳棚,我常常來游水,東大街全是兩層高的石屋仔,斜頂的,店舖全是賣船纜、錨、魚網,漁民吃的用的……」
即使這些都改變了消失了,他仍然靠着海邊生活,沒離開筲箕灣。
(f) 電車總站:罕有圓軌 繁忙一世紀
K覺得電車總站值得一提,因為是少有的圓軌,站亭也漂亮。
電車總站位於東大街與金華街的轉折點,因鄰近街市街,繁忙喧鬧。
廟群 漁民出海先拜神
漁民特別敬奉各式神靈,因出海作業艱苦,不知能否安全歸來,唯有求神靈保佑。光是一條東大街,已有數間廟宇,足見這裏昔日是漁民集中地。
(g) 譚公廟
此廟坐落海旁,是一級歷史建築,建於1905年。
農曆四月初八譚公誕,一直是筲箕灣的重要節目,每年都會封路舉辦盛大的龍獅麒麟和飄色巡遊。此廟供奉的譚公塑像擁有小孩模樣,相傳他年少得道,練成長生不老之術,即使年屆80,仍能保持孩童容貌。廟宇於2002年重建,雖然門外繪的是假青磚,但仍有不少文物得以保存下來。
(h) 城隍廟
建於1887年,本是福德祠,背山面海,1974年重建後加入了城隍神像,因而易名為城隍廟。K特別說明,這是三間廟宇之中,香火最不鼎盛的,原因不詳。
數間廟宇加上位於巴色道的崇真堂和阿公岩村道的玉皇寶殿,構成了一條東區文物徑,對歷史有興趣的人,更可連香港海防博物館一併參觀。
(i) 天后廟
沿海漁民一直視天后娘娘為海上守護神而建廟敬奉,此天后廟是二級歷史建築,1873年落成。門前台階離奇地低於水平,原來那才是東大街原本的高度。以往東大街尾段是斜坡,樓宇都需經台階而進,後來為了防止水浸,整條街道才建高了,留下天后廟門前保留著原本的面貌。
文 圖 饒雙宜
編輯 潘建文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