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敬業 30歲資深地頭蟲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6日 21:35
2012年09月16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黃敬業又稱K,一直在構想一本地區雜誌《紙筲箕》,年方三十,卻滿嘴筲箕灣的過去,對此區有着莫名歸屬感﹕「我由避風塘開始住到上樓,讀書工作直至婚後,都住在這區,除了移民,沒想到要搬,我想不出有比這裏更好的地方。」他祖父是漁民,曬鹹魚為生,由細到大都吃自家製,嘴刁,但不懂做﹕「以前在船上曬還好,因為通風,搬上樓後曬,會有死屍味。」父親沒繼承爺爺手藝,從商,但依然住在筲箕灣,他亦一樣。他記得從前東大街的店舖多與漁業有關,「近七八年,由一間安利起,帶旺其他食肆,東大街才變成食街。」他有以下觀察﹕「turn over rate高,來得快走得快,輸完又來賭過,有些站得住,有些不,影響着整區的生態,租金一路加,平民租不起。」他知道與香港其他特色街道一樣,這兒的舊事舊物已經消失得七七八八,「也是人口的組合改變,漁民的下一代怕子女辛苦,寧願叫他們讀書,選擇其他工作,漁民愈來愈少,相關行業亦式微。」


寫博客辦區報 記錄筲箕灣

大型商戶早在這裏落腳,無可厚非,K更害怕的是東大街會「上水化」或「旺角化」﹕「有間酒店正在起,檔次較低,可能服務內地遊客,我悲觀地預測,店舖未來可能多做內地客生意。」因此他着手記錄筲箕灣已消失或消失中的事物,寫博客,辦區報﹕「希望在老人家走前,分享他們在這裏生活的故事,連結這裏的居民。」


為響應學民思潮的反國民教育運動,K竟手綁紅帶明志,自發斷食。


訪問當天,他已經三天沒進食,仍然熱心地帶我在他地頭東奔西跑,感受到他對地區和對家濃濃的愛,這些都是時間培養的,變化無常的香港,以後還能育成這樣的人嗎?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