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界東北規劃 研增公營屋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7日 21:35
2012年09月17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第三階段諮詢本月底屆滿,有可能繼反國民教育科後,成為下一輪激起由網上動員抗爭的「政治炸彈」。有反對東北規劃融入內地發展的組織在網上設群組抗議,現已有逾萬人加入,質疑政府方案的公屋供應比例偏低,增加的豪宅區和商業區恐只惠及內地富豪。據悉,政府為回應爭議,正研究修訂方案,住宅供應由現時5.38萬個再進一步增加,並增加公屋及居屋比例。


現計劃建5.3萬公私單位

根據規劃署的新界東北規劃諮詢,總面積達787公頃的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新發展區,扣除254公頃綠化帶後,仍有533公頃土地可發展,當中只有167公頃劃作住宅及鄉村式發展。不過,由於土地採低密度發展,整片地區只供應2.3萬個公營房屋和3萬個私樓單位,共容納15萬人居住。


新發展區第三階段諮詢將於月底屆滿,但關注計劃的「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等組織,對目前的規劃方案提出多項質疑(見表),行動組成員陳劍青批評,新發展區的公營房屋,其實在167公頃房屋土地中只佔約兩成,其餘八成發展成為私樓豪宅,而且政府沒有提出「港人港地」規限,擔心發展區內住宅被內地富豪炒賣。


憂內地人炒賣住宅

此外,行動組亦質疑,整個政府規劃概念是由配合內地「十二五規劃」為出發點,日後興建的商業區和工業區,恐終淪為內地旅客消費地方,港人無法受惠。


本報據悉,政府在諮詢期完結後,將重新檢討3個新發展區的房屋密度。特首梁振英已請負責部門研究進一步增加3個地區的住宅密度可行性,尤其要研究增加公營房屋比例。現時規劃中的公營房屋佔新發展區住宅單位約43%。


現時,3個新發展區的土地規模相當於一個馬鞍山新市鎮(約814公頃,住宅土地約佔160公頃),但馬鞍山可容納22萬人居住,人口密度較新界東北還要高逾四成,因此住宅密度有不少增加空間。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蔡涯棉認為,政府應增加區內房屋土地比例和地積比率,至於公私營房屋比例及應否推港人港地,他說現時不宜評論。


資料顯示,早年規劃署研究新界東北時,最早期方案是區內可興建7萬個住宅,當中包括2.1萬個公屋和1.7萬個居屋,容納18萬人口。不過規劃署在2008年底做首階段公眾諮詢時,卻列明停建居屋是新房策,另面對一片反對屏風樓呼聲,才大幅減少公私住宅。即使到第三階段諮詢,政府建議的住宅供應量僅由原來4.58萬個升至5.3萬,亦追不上早期7萬個的住宅規劃。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