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荒廢房策埋禍根 港人蝸居星人安居差距擴大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8日 06:35
2012年09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在居住問題上,港人普遍羨慕新加坡人,因為他們毋須受住屋問題折磨,與許多港人為了蝸居淪為樓奴比較,新加坡人無疑是太幸福了。兩年半前,《明報》記者到星洲採訪其住屋情况,兩地對比明顯是「港人蝸居,星人安居」;最近,記者重訪星洲,從樓價反映出來的情况,許多港人蝸居如故,加上樓價升幅遠遠超過工資升幅,港人距新加坡人的安居生活愈來愈遠。本來,星港房策有不同社會功能,難以直接比較,不過,港人置業環境惡化是事實,特別是曾蔭權管治7年以來,荒廢房屋政策,使供應嚴重短缺,形成一個使港人如坐針氈的樓市大泡沫。


記者兩年半重訪後印象

「港人蝸居,星人安居」不變

前年4月,全球低息環境,游資充斥,推高資產價格,當時本港樓市熾熱,樓價飈升,中產人士大嘆置業難,新加坡面對同樣低息環境,但是星洲的房屋政策,使八成人口不受影響,繼續享有安居生活。當時《明報》記者到星洲採訪,發現2010年第二季,當地二手組屋售價指數為161.3,到今年第二季指數升至194,升幅約20%,以資產價格大環境而言,這個升幅不算太高。至於私樓售價指數,星洲在這段時間內約上升12.5%,幅度不算高,相信與新加坡政府落重藥打擊炒賣有關。


至於本港樓價的情况,2010年4月,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為78.48,到去月為108.8,升幅約達40%。與星洲相比,本港樓價升幅大大領先,脫離了一般受薪階層的承受能力,中產人士較兩年半前更難置業,憧憬享受如新加坡人安居的美夢,更難實現了。本來,星港兩地的房屋政策不宜直接比較,但是,本港房策精神上曾經與星洲契合,只是後來本港走了歪路,特別是曾蔭權治下7年不作為的房屋政策,種下了樓市泡沫禍根。


新加坡鼓勵國民擁有自己的房子,認為意味着國民在這個國家有份,他們會希望社會好、開放及平穩。1970年代,港英政府推出居屋政策時,目的也是要增強港人的歸屬感,認同社會,成為穩定力量。可見新加坡的組屋和本港的居屋,異曲同工,而星洲堅持並不斷優化政策,不但平均單位面積較大,讓國民因應人生不同階段需要,例如結婚後,可申請換購更大面積的組屋,長者可以選擇出售組屋業權給政府,以取得資金養老等,這些安排,使星洲組屋成為國民安居、許多地方欽羨的政策。


港府對居屋業主,雖然沒有「一條龍」照顧,但是歷年興建的30多萬個居屋單位,不但成為一股穩定力量,而居屋業主賣樓「升呢」轉購私樓,成為房屋鏈的重要部分。另外,房委會售賣居屋所得興建出租公屋單位,綽綽有餘,財政上毋須政府費神,這樣一個好政策,曾蔭權一力抗拒復建居屋,稍為認識房屋政策的人,對此都無法理解。曾蔭權一意孤行,造成了今日中產人士的置業困境。


近年,本港與星洲於房屋政策另一個不同,是新加坡每年組屋供應量,與國民結婚數字相若,即每年約2.4萬至2.7萬個單位,申請者一般輪候3至5年就可以購買入住一手組屋。至於曾蔭權政府並無類似規劃,由2006年開始,住宅單位供應均低於結婚數字(除了2008年數字持平),以去年為例,約4萬對新人結婚,私樓及公屋落成量只有2.71萬個單位,5年差額約6萬個單位,短缺如此嚴重,市民怎可能安居?


長期規劃打造穩定供應

短期以非常力度打擊炒家

除了理念和規劃,星洲與本港在應對樓市狂飈,果敢程度也有所不同。本港由去年7月起徵收額外印花稅,打擊短線炒家,但是星洲除了3%買家印花稅,更推出打擊外國人炒樓的辣招,即時徵收高達10%的印花稅,實施後,當地樓價基本上穩定下來。至於本港的額外印花稅,炒家已經適應,以「持貨逾一年至兩年內轉讓」策略對應,只需繳付5%額印稅,近期樓價再節節飈升,與此有關。


曾蔭權留下來的樓市爛攤子,無特效藥可治,因為土地供應出了大問題,即使現在推出土地,最快也要3至5年才建成樓宇,所以,較早前梁振英政府以短期、中期和長期措施應對樓市,基本上符合實際;不過,短期措施的力度,金管局只要求銀行收緊按揭,對遏止炒風效用不大,特別在美國推出QE3(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之後,市場游資充斥可期,本港樓市已經高處不勝寒,若再因為美國亂印銀紙,樓價持續上升,則他日泡沫爆破時,本港所承受損害會大到怎樣的程度,難以想像。因此,政府應該以非常手段對應此非常時期,打擊短線炒家,延長額印年期至5年,甚至仿照新加坡徵收「外國人買樓稅」等措施,都是政府要考慮的手段。


另外,期望政府已經成立的「長遠房屋政策督導委員會」,恢復拿出長遠房屋發展策略,從人口預測、結構對房屋的需求、工商業發展對土地的需求等,作出長遠規劃,持續地穩定供應,匡正曾蔭權帶來的亂局。港人雖然無緣享受新加坡人的寬敞居住空間,但是港人住上相對合理的居所,不應該是奢望,政府有責任滿足港人卑微的期望。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