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矛盾加深 日企在華發展更難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8日 06:35
2012年09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日釣魚島爭議不斷升溫,內地城市的反日示威更演變為騷亂,在華日企甚至成為被攻擊對象,抵制日貨之聲亦響徹全國,從過去10年變化看,中國經濟對日本的依賴愈來愈低,反而日本對中國的依賴呈上升之勢,但有研究中日關係的學者卻指出,以中國經濟發展而言,制裁日貨其實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不過就算官方沒有制裁行動,日企以後在內地的發展也會很困難。


日本對華貿易依存度高

作為世界第二及第三大經濟體,中日兩國過去10年隨着國力增長,彼此經濟關係也有很大變化。目前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及最大的進口來源地。相反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主要是歐盟,日本僅排第三。如果以兩國的進出口貿易總和與GDP的比例去計算,更可以看到10年前是中國貿易對日本的依賴度較重,時移世易,日本對中國的依賴度已經比中國對日本的為高。


日本貿易振興社數據也顯示,去年全年中日貿易額達到3449億美元,佔日本貿易全年總額的20.6%。此外,去年日本製造業在華投資按年增長78.3%,於內地的日本製造企業佔日本海外企業總數三成;非製造企業亦佔兩成半,可見中國已經是日本企業一個重要海外市場。


從數據上看,抵制日貨勢令日本經濟遭創,但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對本報指出,官方不可能對日本作出經濟制裁,其中一大原因,是日資企業中國員工的就業問題。雖然如此,但他認為日企未來在華日子也不好過:「過去幾年已經有日企因人力成本等原因,將生產線從內地轉移到東南亞,經過今次事件,轉移速度和規模將有可能加快」。


周永生也相信,日本品牌進軍內地也會舉步為艱,「民眾其實都明白日本貨質量比國產貨好,不過這次事件刺激太大,民間對日貨的反感度提高,無形中令日本品牌更難開拓中國市場」。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