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以偏概全 暴力示威惹偏見抽水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8日 06:35
2012年09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一周,中國發生了反日示威暴力,多個回教國家也因為不滿辱回電影而爆發反美暴力示威。暴力當然應受譴責,但也容易引來以偏概全式的「抽水」。人類學學者肯濟奧爾(Sarah Kendzior)為半島電視台撰文《伊斯蘭世界一詞的謬誤》,批評西方傳媒以偏概全,將這些成因複雜的反美示威,簡單定性為「(整個)伊斯蘭世界」(Muslim World)的憤怒,將不足0.001%穆斯林的暴力行為,歸咎於全球15億教眾,強化他們對伊斯蘭世界的偏見定型。下為文章節錄:


美國駐埃及和利比亞使領館遇襲翌日,《紐約時報》解釋所謂「美國與伊斯蘭世界之間極度痛苦的關係」,指出「伊斯蘭世界」容易觸發暴力,他們對辱回電影預告片的反應,雖難以理解,卻是可以預期,「穆斯林一再憤怒,西方很多人都在疑惑,為何穆斯林慣以暴力應對辱回問題」。《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阿賈米則以心理角度分析,「為何伊斯蘭世界如此輕易遭冒犯?」美聯社亦回顧以往令「伊斯蘭世界憤怒」事件,讓所有穆斯林為僅僅數千人的暴力行為負責。


複雜問題簡化為「伊斯蘭憤怒」

西方媒體是時候撤回「伊斯蘭世界」的籠統講法,這描述不尊重歷史和政治,也不能準確報道事實。各地示威規模各異,暴力程度有別。「伊斯蘭世界」大部分人沒參與示威,示威者也不是全都支持利比亞出現的暴力攻擊。西方媒體將大堆複雜的原因及矛盾,簡化成「穆斯林憤怒」,正正強化了辱回影片製作人意欲渲染的角色定型——暴力的伊斯蘭世界。


西方傳媒往往將伊斯蘭當作傳染病。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後,評論曾認為民主可由一個伊斯蘭國家「傳播」到另一個,即使它們歷史軌迹各異,如今示威亦被簡化為互相連繫的事件、「阿拉伯之春」的顛倒——「阿拉伯之冬」,讓穆斯林一律背負罵名。相反,英語媒體很少採用「基督教世界」一詞,因為這樣會過於籠統地概括逾20億基督徒的想法,但這種尊重沒應用於全球15億穆斯林。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