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小記饒雙宜按﹕許嘉宇有次來我家煮飯,帶了一盒小型工具箱,是別人用來裝釘子螺絲或穿珠材料那種,只見盒內整齊地擺放了不同種類的香料,因他怕我家欠了某些材料,煮來未必得心應手,足見他對烹飪的認真。
很多人懂得煮,卻不懂得解,許嘉宇最厲害的,是他能夠以他的科學背景(他乃是中大某科學系的講師和博士候選人),結合邏輯思維以及對社會的觀察,分析種種烹飪方式、吃的現象,探討吃與身體及文化的關係,不僅入得廚房,更出得書房。
未來數期的「家常便飯」,他將客串分享數道拿手菜式,讓鄺博士能夠稍事休息,帶來新的欄目,與大家見面。
炎熱夏天 吃熱帶食物
秋天到了,終於可以同夏天講聲byebye。但經過幾個月來的高溫,身邊的朋友依然不是腸胃炎、生濕疹便是一病再病。病了當然要看醫生吃藥,但身子這樣差,不斷看醫生總不是辦法。
要身子好,不能只靠吃藥吃維他命,要看每日吃進肚子的東西,而飲食文化(food culture)很大程度決定了你慣性吃什麼。Food culture是每個民族特有的飲食習慣,它不是隨機的,而是根據歷史、氣候和自然生態孕育出來的。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是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改變,演變成對當地人最合適的飲食方式。
香港飲食文化是大城市獨有的,特色是多元化和快捷。相信世界上很少人會像香港人般今天吃日本菜,明天吃韓國菜,隔天吃泰國菜。這種急速改變的飲食文化是隨機的,沒有根據本地的氣候和生態而演變,很難相信人體能適應這種飲食習慣。
換句話說,食得太雜,便難以吸收到不同飲食文化的好處。是否像上一輩人只吃廣東菜便行了?在筆者看來,香港是美食天堂,世界各地的食物材料應有盡有。用心找出對我們最有益的飲食文化,引入家常菜,不是更好嗎?
近年全球天氣都有變化,香港亦不能倖免。明顯如夏天時氣溫屢創新高,高溫的日子不斷增加。在炎熱的地方如印度、希臘、西班牙,夏天也很熱,但他們仍可跳舞、鬥牛,很多香港人夏天只是行上街已熱歪了。既然香港的夏天已經變得像熱帶,那麼我們參考一下這些地方的飲食文化,照理對我們熱壞了的身子也有幫助吧。
後記
香料最好從印度人開的食物雜貨店,既比超市便宜又可支持小商店。不用擔心香料用不完,咖喱是很難吃膩的。筆者試過一星期內煮了5 次,分別用了免治牛肉、蝦、青口、白身魚、雞鎚等等。若有剩咖喱可放在雪櫃,下一餐翻熱成咖喱汁加在餸菜上便成了。
文 許嘉宇
整理、圖片 Sandy lam
編輯 陳嘉文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