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呷一口茶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23日 14:35
2012年09月23日 14: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星期天的早上,窗簾縫滲進陽光,空氣是悠閒的。


沒有鬧鐘吵鬧的一天,反而沒有想要賴牀的藉口。


於是,走到客廳,泡一杯早餐茶,拿點鮮奶加點糖,就讓今天以英式的味道開始。


紅茶簡單甘鮮,可其實它天生並不甜美,反而苦澀難喝,情形就如當年的普洱茶,在香港茶樓其實是茶客唾棄的倉底貨。


英國的甜奶茶、中國的陳年普洱,能得以讓後世追捧講究,人人以為這表現了喝茶的智慧,誰不知,原來也不過是誤會一場。


古代的茶,不論產地,不論收成,喝進口都是苦澀的。所謂的歎茶,其實都是近代的產物,都是歷盡滄桑後的苦盡甘來。


最早期的茶,在遠古時代的中國已出現,據唐代陸羽在《茶經》的記載,由神農氏發現,用以醫病解毒。茶葉入饌入藥,沒有經過曬晾烘焙,味道苦澀,所以古時的人煮茶時,會加入薑、葱辟苦。


後來,人們不斷發掘喝茶的可能性,磨成粉末、擠壓成茶餅,但喝茶的過程繁複,往往要三五個人才能烹好一碗茶,喝茶只能是王室貴族的專利。隨着向外貿易,茶葉輾轉流傳至民間,平民百姓的茶具較簡單,一個茶壺冲泡就成事,然後才逐漸發現,經殺青、烘焙等過程的茶葉,以小壺冲泡來喝,最能真正嘗到茶的甘香而不苦澀。


紅茶黑茶 意外發現

中原飲用的一直以綠茶為主,即未經發酵的綠茶葉,紅茶黑茶的出現,原來都是意外的發現。茶具文物館一級助理館長林雪虹Anne說,英國紅茶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古時運送的路程遙遠崎嶇,動輒要數個月至1年,英國人收到的茶葉,其實都已發霉。不過,即便已損壞,既然已千山萬水送來了,也總得嘗嘗這在中原趨之若鶩的茶葉,究竟是什麼東西——太苦了,根本難以入口。於是英國人加點奶,又加點糖,就成了現今英國甜奶茶的雛形了。


而現在我們常在茶樓喝的普洱,又是另一場發霉的意外發現。普洱茶是中國雲南盛產的茶的統稱,人們普遍飲用的都是普洱綠茶,而非黑茶。當年香港在內地引入普洱,可是茶客嫌苦,茶樓賣不去,於是囤積在貨倉。年復一年,無人問津,茶葉就一直擱在貨倉,不見天日。直至一天,商人終於的起心肝走進貨倉,盤算這批已發霉的茶該如何處置,卻發現發霉的普洱,經過了幾重發酵,味道竟然香醇濃郁,「陳年普洱」因此升價十倍,一餅50年代出產的普洱茶,現在可賣上50萬元!


有關於茶的故事,當然不止於一場又一場的意外,當中承載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茶對於中國文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古代文人與僧人,皆視喝茶為修養,以茶為題材的詩詞多不勝數。而茶葉貿易也把茶葉的影響引伸至經濟、政治的層面。泡一壺茶的學問,呷一口茶的韻味,絕對能以一生去鑽研細味。


「與中國茶有約」展覽

日期﹕即日至明年4月1日

(逢周二休館)

時間﹕10am至5pm

10月1日起10am至6pm

地點﹕香港公園「茶具文物館」

查詢﹕2869 0690

文 陳嘉文

圖 陳淑安、資料圖片

編輯 李寶瑜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