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六成住宅地留建丁屋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23日 20:45
2012年09月23日 20:4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逾5000名新界居民及保育人士,昨日聚集上水鄉郊諮詢會場,「迎接」發展局長陳茂波率領官員出席最後一場新界東北發展諮詢會。陳茂波會上多次被質疑為何香港「無地建屋」,他回應時首次披露,政府手持2100公頃住宅土地儲備,不過要預留六成即1200公頃作「鄉村式發展」,即是給原居民建丁屋;撥歸一般市民的公私營住宅地只限於480公頃,不及丁屋地一半。他說,政府「徵用土地無可避免」,要靠開拓東北新市鎮覓地增加房屋供應。警方表示,昨諮詢會共接獲4宗肢體衝突報告。


關注組﹕地送原居民 卻拆非原居村

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成員陳劍青強烈批評,政府一直迴避解釋住宅土地儲備用途,原來是由於大部分要留為丁屋發展,「政府刻意留地給原居民建丁屋,卻拆非原居民的村落,予人有『政府送地』給原居民之感」。他說,政府應先將住宅地調配使用,現在反而為原居民刻意囤地,做法不妥。


東北發展昨舉行最後一場諮詢會,在上水鄉旁的空地舉行,逾5000人出席。發展局長陳茂波率領官員接受提問,其間一度被反對者報以噓聲,質疑東北計劃是為深港融合鋪路,漠視農戶,是「假諮詢」。


丁屋留地1200公頃 公私樓480

部分反對東北規劃的關注組成員,發問時引述政府數據,指根據發展局7月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證明政府土地儲備充足,人口增長亦已放緩,質問發展東北是否必要及急切。


陳茂波回應時首次披露「政府有龐大土儲」之說屬誤解,政府現持有的4000多公頃土地(約9個天水圍面積),只有2100多公頃為住宅地。不過,住宅地有多達六成、即1200公頃(約相當3個天水圍)須預留作「鄉村式發展」土地,發展低密度住宅包括丁屋。若再扣除道路或斜坡,真正可供一般市民使用的公私型住宅用地,只餘下約480公頃,部分現已留作興建公屋或放入勾地表,土地仍然短缺。


陳﹕徵地無可避免

他稱,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是未來主要土地供應的來源,可提供167公頃住屋用地,興建5.3萬個住宅單位,因此「解決香港的住屋問題和發展需要,徵用土地無可避免」。陳茂波又說,會確保新市鎮是香港人的區,包括建公屋和居屋,私營房屋都會是中小型單位,以及引入「港人港地」條款等。


規劃署助理署長李啟榮承認,近年人口增長確實較原先預測放緩,30年後人口增長只有140萬,而非190萬人,但他指市民對住屋需求仍然殷切,現時必須展開規劃。陳茂波說,現今社會已由大家庭轉為小家庭,住宅需求量上升,政府不能停止覓地。


發展局發言人在會後重申,新發展區在2007年、即上屆政府管治時已被列入十大基建,3個階段的諮詢歷時4年,若把整個計劃「撤回」或「叫停」,意味港人的住屋問題無從改善。


規劃署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研究專家小組成員、測量師陳東岳表示,「鄉村式發展」土地不一定只用作丁屋發展,也可用於發展低密度住宅,規劃權在政府手上,不過有關用地有環境限制,未必能改作一般住宅用途。他認為,政府目前指有2000多公頃住宅土地儲備,但相信開發禁區和其他用地後會有所增加。


明報記者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