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發表的經濟增長數字繼續令人失望,今年第2季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按年增長7.6%,相比第1季的按年增長8.1%進一步回落。這已是過去3年內,中國的季度GDP按年增長率第3次跌破8%這個神奇數字。然而,這亦是另一項證據,表明中國已經進入結構性放緩。
增速放緩 企業不能不關注成本
中國將會由歷史悠久的10%實質GDP增長,過渡至一個較接近7%的新趨勢。從宏觀的觀點來看,這聽起來好像不是很大的變化,畢竟7%的增長還是蠻快的。
但是,對於很多根據較快的增長環境而建立的中國公司來說,這將會具有挑戰性。在以往高增長年代那種行之有效的策略──只注重產能迅速擴張、不太關注成本,未來將不太合用。
隨着投資在中國GDP增長所佔的比重在未來幾年逐步下降,建造及相關行業將會面對更多不利因素。事實上,在與投資和建造相關的重工業內,現時的放緩就特別厲害。其中一項證據,就是發電量的增長非常微弱。在4月至7月間,中國的發電量平均只增長1.4%。
這就促使中國政府要更加積極地支持經濟增長──在6月份和7月份,它已經削減了基準利率,同時也給予銀行在釐定貸款時更多空間。
降息保增長 初見成效
初步迹象表明,削減基準利率已經說服了銀行,令它們開始降低貸款利率。這可以讓寬鬆的貨幣政策給實體經濟提供更多幫助。在今年早些時候,明顯是達不到這效果。
在2012年的餘下時間,房地產市場也將帶來一些好消息──由大城市到全國,房屋的銷量和價格都會回升。今年7月,全國房地產的銷量就按年增長13%,這是過去10個月內的首次銷量出現正增長,很多城市的樓價亦已經回升。
這是房地產政策適度寬鬆的結果──對於首次置業的買家給予鼓勵,但對於購買第2套或以上住房以及作投資用途者,保留限制。
轎車銷售轉跌為升 消費增長穩定
在未來幾個月,房屋銷售將繼續增長,但仍然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轉化成加速興建住宅樓宇。地產開發商的投資計劃的兩個指標──新屋動工和土地銷售,將繼續疲弱。在地產開發商有意欲興建新的住宅樓宇之前,2009年至2010年的建樓熱潮中尚未出售的過剩單位還需要進一步消化。
更多的扶持政策和樓市好轉相結合,將會在今年較後時間開始阻止經濟增長繼續放緩。雖然好些工業指標仍然不如人意,但不至於全面下滑,因為消費方面增長保持得相當不錯。例如,轎車銷售在今年1季按年下跌1.8%之後,在第2季就反彈至按年增長17%。
幸運的是,沒有什麼證據顯示,中國政府正試圖策劃另一輪好像2009年的投資熱潮──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北京將此看成最後一張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近期一些說中國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無計可施的評論是錯的。
中央不想再搞2009年般投資熱潮
政府的政策是旨在令目前的經濟增長放緩軟着陸,避免總需求出現大缺口,而不是過分進取地推動經濟增長。投資在中國GDP增長所佔的大比重意味着,中國的GDP增長異常容易受到投資不足影響,政府官員都十分了解這個風險。當公眾希望快速過渡至消費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時,政府官員加快項目審批和基建開支的行動,將不會贏得很多支持者。
但現實情况是,由投資主導型的經濟增長過渡至消費主導型的經濟增長,必須循序漸進,除非大家能夠接受到投資和整體GDP增長急劇下跌。因此,中國政府無可避免地要繼續積極介入管理未來幾年的投資周期。
自從2010年以來,我們就認為,中國的領導層正在緩慢但確實地改變中國經濟的重心,由完全外向型的增長趨向更加平衡的模式。中國政府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已經放緩,因此不再試圖捍衛最低的8%至9%增長率(雖然它也同樣不希望看到經濟增長下跌至遠低於潛在增長率)。
隨着新一批中共領導人在今年稍後的黨代會上正式接班,這個政策軌迹可以進一步加強。
經濟增長偏低風險上升
不太強調增長數字,並再次強調可持續發展,可能會令投資相對GDP的比例,由過去10年的一直上升轉為溫和下跌。信貸額相對GDP的比例,自2008年以來亦一直上升,亦可能因此而適度逆轉。這是十分可取的方向變化,但也意味着,中國經濟的風險將需要重新平衡。
近期投資佔GDP的比重穩步上升,以及債務急升,雖然減少了經濟增長進一步下滑的風險,但同時也增加了資本配置不當的風險,作為代價。
在未來幾年,再平衡和去槓桿化會扭轉這一個格局,但這樣經濟增長偏低的風險又將會上升。2012年的崎嶇經濟道路,很可能只是中國更波動經濟增長模式的前奏。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研究部主管
增速放緩 企業不能不關注成本
中國將會由歷史悠久的10%實質GDP增長,過渡至一個較接近7%的新趨勢。從宏觀的觀點來看,這聽起來好像不是很大的變化,畢竟7%的增長還是蠻快的。
但是,對於很多根據較快的增長環境而建立的中國公司來說,這將會具有挑戰性。在以往高增長年代那種行之有效的策略──只注重產能迅速擴張、不太關注成本,未來將不太合用。
隨着投資在中國GDP增長所佔的比重在未來幾年逐步下降,建造及相關行業將會面對更多不利因素。事實上,在與投資和建造相關的重工業內,現時的放緩就特別厲害。其中一項證據,就是發電量的增長非常微弱。在4月至7月間,中國的發電量平均只增長1.4%。
這就促使中國政府要更加積極地支持經濟增長──在6月份和7月份,它已經削減了基準利率,同時也給予銀行在釐定貸款時更多空間。
降息保增長 初見成效
初步迹象表明,削減基準利率已經說服了銀行,令它們開始降低貸款利率。這可以讓寬鬆的貨幣政策給實體經濟提供更多幫助。在今年早些時候,明顯是達不到這效果。
在2012年的餘下時間,房地產市場也將帶來一些好消息──由大城市到全國,房屋的銷量和價格都會回升。今年7月,全國房地產的銷量就按年增長13%,這是過去10個月內的首次銷量出現正增長,很多城市的樓價亦已經回升。
這是房地產政策適度寬鬆的結果──對於首次置業的買家給予鼓勵,但對於購買第2套或以上住房以及作投資用途者,保留限制。
轎車銷售轉跌為升 消費增長穩定
在未來幾個月,房屋銷售將繼續增長,但仍然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轉化成加速興建住宅樓宇。地產開發商的投資計劃的兩個指標──新屋動工和土地銷售,將繼續疲弱。在地產開發商有意欲興建新的住宅樓宇之前,2009年至2010年的建樓熱潮中尚未出售的過剩單位還需要進一步消化。
更多的扶持政策和樓市好轉相結合,將會在今年較後時間開始阻止經濟增長繼續放緩。雖然好些工業指標仍然不如人意,但不至於全面下滑,因為消費方面增長保持得相當不錯。例如,轎車銷售在今年1季按年下跌1.8%之後,在第2季就反彈至按年增長17%。
幸運的是,沒有什麼證據顯示,中國政府正試圖策劃另一輪好像2009年的投資熱潮──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北京將此看成最後一張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近期一些說中國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無計可施的評論是錯的。
中央不想再搞2009年般投資熱潮
政府的政策是旨在令目前的經濟增長放緩軟着陸,避免總需求出現大缺口,而不是過分進取地推動經濟增長。投資在中國GDP增長所佔的大比重意味着,中國的GDP增長異常容易受到投資不足影響,政府官員都十分了解這個風險。當公眾希望快速過渡至消費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時,政府官員加快項目審批和基建開支的行動,將不會贏得很多支持者。
但現實情况是,由投資主導型的經濟增長過渡至消費主導型的經濟增長,必須循序漸進,除非大家能夠接受到投資和整體GDP增長急劇下跌。因此,中國政府無可避免地要繼續積極介入管理未來幾年的投資周期。
自從2010年以來,我們就認為,中國的領導層正在緩慢但確實地改變中國經濟的重心,由完全外向型的增長趨向更加平衡的模式。中國政府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已經放緩,因此不再試圖捍衛最低的8%至9%增長率(雖然它也同樣不希望看到經濟增長下跌至遠低於潛在增長率)。
隨着新一批中共領導人在今年稍後的黨代會上正式接班,這個政策軌迹可以進一步加強。
經濟增長偏低風險上升
不太強調增長數字,並再次強調可持續發展,可能會令投資相對GDP的比例,由過去10年的一直上升轉為溫和下跌。信貸額相對GDP的比例,自2008年以來亦一直上升,亦可能因此而適度逆轉。這是十分可取的方向變化,但也意味着,中國經濟的風險將需要重新平衡。
近期投資佔GDP的比重穩步上升,以及債務急升,雖然減少了經濟增長進一步下滑的風險,但同時也增加了資本配置不當的風險,作為代價。
在未來幾年,再平衡和去槓桿化會扭轉這一個格局,但這樣經濟增長偏低的風險又將會上升。2012年的崎嶇經濟道路,很可能只是中國更波動經濟增長模式的前奏。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研究部主管
回應 (0)